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天下网商,作者:范婷婷,授权站長之家转载发布。
2025年,中國家電行業的掌舵者们出镜率越来越高——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的微博评论区变成了“产品许愿池”,一条消费者建议催生出预售8万台的“懒人三筒洗衣机”;创维创始人、70岁的黄宏生亲自下场,在短視頻里记录“创维的第二曲线”,为旗下新能源汽车与家电生态站台。
當越來越多的百億、千億級的家電企業掌門人從幕後走向台前,成爲品牌的人格化符號,背後是一場由3000億“國補”政策驅動的消費變革——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統計,截至今年7月16日,超2.8億人次申領補貼,撬動1.6萬億消費增量,其中上半年家電和音像器材零售額同比激增30.7%。8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第三批690億元“國補”資金已下達完畢,將于10月份按計劃下達第四批690億元資金。
在此背景下,企業家IP已不僅是流量工具,更是家電巨頭在政策紅利窗口期爭奪用戶的關鍵動作。
而這條路徑上,站著一個標杆式的人物——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
在6月26日的小米汽车发布会上,YU7开启大定两分钟,雷军看向旁边工作人员的手机,他先是不可思议地低语了一句“哇,天呐”,然后反复确认,随后向大家展示“两分钟,大定19.6万,锁单12.2万”,现场随之爆发出熱烈的掌声,“可能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奇迹”。
在短短半分鍾裏,雷軍的表情從疑惑、驚訝,到堅定,再到透露出喜悅和自豪,這些情緒在直播間裏被瞬間放大,然後在社交媒體上被反複咀嚼,雷軍“爽文大男主”的人設下再添新橋段。
在過去的幾年間,這樣的“雷軍時刻”數不勝數,作爲企業家IP這個賽道裏的頂流選手,雷軍如今在抖音擁有4500多萬粉絲,微博擁有2600多萬粉絲,處于斷層領先地位。
企業家們開始做IP,一方面確實是看到了雷軍通過個人IP爲小米創造的價值,但另一方面,這並非是簡單的跟風,其本質是中國制造業在面臨渠道變革及營銷環境變化時,公司需要一個強感知的符號來與公衆直接、高效地溝通,而企業家和公司的高管們,無疑是最好的載體。
在新榜統計的企業家IP抖音月榜上,前十席中小米高管獨占3席,除了雷軍,REDMI總經理王騰和小米總裁盧偉冰加起來也有近500萬的粉絲。華爲常務董事余承東在今年初開通抖音後,已經成爲漲粉最快的“新晉頂流”,連續四個月漲粉超百萬,步入千萬粉絲俱樂部。這些企業家們每月的發布頻率普遍在20條以上,尤其是在新品發售等節點,發布頻率非常密集。
企業決策層成爲品牌傳播的核心載體,或許是因爲這條路徑已經被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等新興行業驗證了可行性——爲新款手機開發布會,是從喬布斯開始的,iPhone自此開啓了智能手機時代,也引領了一衆中國手機品牌爭相模仿,雷軍剛做小米的時候,就曾被稱爲“雷布斯”;傳統車企需要以10年維度構建的品牌信任和産品認知,新勢力們借助CEO的個人輸出,大大縮短了這一進程。
正如本文開頭雷軍帶貨小米新款SUV車型YU7的這一幕,這或許不僅僅是汽車工業的奇迹,也是整個中國工業跨入新紀元的縮影。
效率、姿態與信息,企業家IP賽道的實質
從實質結果去倒推的話,企業家IP這股風潮,最早是從智能手機行業刮起的,後續又在新能源汽車行業被放大。
智能手機和新能源汽車,在誕生之初,都是新物種,和上一代産品有著質的差異,消費者對它們的認知需要從0建立,這意味著企業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進行市場教育,創始人則躬身扛起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直到現在,我們看到的各種新品發布會,仍然有喬布斯當年開蘋果發布會的影子:簡單的穿著,超大屏的PPT,簡潔的介紹,疊加創始人對各項參數的羅列和使用體驗的分享。雷軍作爲IP,就誕生于國産智能手機崛起的時代,彼時,魅族的黃章、做錘子手機的羅永浩,他們在當時都以十分鮮明的個性,成爲自家手機最好的代言人。
而以理想、小鵬、蔚來這三家新勢力車企爲代表,他們的創始人李想、何小鵬、李斌,常年活躍于各社交媒體和主流媒體,彼此之間也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通過爲各自品牌的持續發聲,合力把新能源汽車在十來年間,從0做到了45%左右的乘用車市場滲透率。
在打造個人IP上,企業家們通常從兩個維度來與公衆溝通:
首先在技術傳播層面,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作爲高單價複雜産品,一方面需要把自己的技術、參數等專業描述,轉化成消費者易懂、可感的內容,另一方面還要與同行們形成差異化競爭。
所以这些年来,手机和新能源汽车的老板们,不遗余力地以各种方式反复表达产品,持续性地与用户沟通。睙徵蔚来就曾举办过夏令营活动,李斌全程直播,自己带小朋友们参观蔚来工厂,当天涨粉3.4万;李想也经常接受媒体采访,反复渲染自己对车生活的理想场景,尽管消费者最后记住的可能是“冰箱沙发大彩电”,但这样的标签也是一种品牌具象化的表达——起码卖车的目的达到了。
其次在情感连接的建立,创始人由于经常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和用户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粉丝向的关系。企业家们在镜头面前展现的能力、专业度,甚至个人魅力,都会成为“拉新手段”,越来越多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把“我认同创始人的观点”作为决策因子之一。而品牌在理念层面的分野,则会对用户形成一定的分流,睙徵理想用户更看中汽车带来的空间体验,小米用户则大多是雷军粉丝。
在一個從0到1的品類裏,創始人下場形成個人IP,進而成爲品牌發聲的媒介,是因爲他們最懂産品,並且當産品的定義還懸而未決,創始人需要搶占品類的話語權;但是這套溝通模式,爲何會從手機和新能源汽車行業向各行業快速滲透,並且在家電領域尤爲明顯呢?
《天下網商》認爲,在當下,手機和新能源汽車,都是“大單品”邏輯,小鵬可以憑兩個爆款車型翻身,“從ICU跑進KTV”;雷軍台上講兩小時就能賣爆YU7——企業通過押注單品,再以創始人IP加大杠杆,能夠極大拉升企業營收。
而在大家電領域,企業普遍都是“矩陣賣貨”的邏輯。方洪波在接受《晚點》采訪時就表示:“小米做空調可能産品型號少一點,我們一上來就幾百款産品,裏面有很多是多余的。”這意味著,美的賣爆一個款,對企業整體營收的意義不大,所以家電企業過去在營銷上更看重“品宣”,本質是靠品牌勢能來降低決策成本,驅動消費。
但是正如本系列《甩開日韓後,中國萬億産業迎來“新物種”》中提到的,當下中國主流大家電品類如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前三品牌合計市占率(CR3)基本都超過60%,前五品牌(CR5)則普遍超80%。品牌集中度高,意味著市場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漸進式改良難以帶來顯著的新突破。而大家電們看到小米幾乎侵入了他們的每個領域,于是逐漸意識到,自己過去在産品維度營銷的缺乏,以至于錯過了很多機會。
或許是在小米身上看到了家電銷售的更多可能性,企業家們開始通過社交平台直接與消費者互動,傳遞品牌理念和技術優勢。
技術溢出,家電企業家也想用IP觸達用戶
當下,家電企業正經曆一場由政策紅利、渠道碎片化、用戶代際更叠共同驅動的戰略轉型。在國補政策的催化下,消费市场的底层逻辑正在重构——消费主力的年轻化,家電行業的线上渠道成交比重不断上升,而作为沟通的媒介,企业家IP被看成是破解行业痛点的关键。
2025年3月两会期间,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因与雷军同框表情严肃引发网友熱议,随后他不仅自己开通了社交账号,还拉来海尔冰箱、洗衣机、熱水器、厨电、空调、彩电等多个业务负责人集体入驻微博,直播带货。
雷軍的談笑風生和周雲傑的嚴肅,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家需要與用戶對話的企業,和一家過去不需要高管直接面對用戶的企業,在面對公衆時,潛意識裏不自覺流露出的氣質差異。但是在以這種差異化走紅後,周雲傑十分“聽勸”地迎合了輿論的呼聲,真的開始做IP了。
而他的“聽勸”甚至成爲了他最出圈的標簽,以至于他的評論區變成了“産品許願池”,有網友建議海爾開發可同時清洗衣物、內衣、鞋襪的一體式懶人洗衣機,結果這一建議被周雲傑采納後,海爾花了半個多月就真的把三筒洗衣機做出來了,並且在預售當天就訂出了8萬多台。
懶人洗衣機不僅快速上市,還已經開始叠代了
這一“反向定制”,也順便讓海爾秀了一把“供應鏈肌肉”,這些家電巨頭積澱多年的供應鏈長板,決定了他們可以在看見用戶需求後,快速實現産品落地。當然,也只有美的、海爾、格力這樣的公司有資格“聽勸”,因爲他們具備這樣的實力。
所以當技術已經溢出,這些大家電品牌們,缺的就是把過去以品牌主導的開發理念,轉變成以用戶思維主導的産品邏輯。這意味著,企業家做IP,也是品牌對經營重心的再平衡。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就能理解,爲什麽周雲傑要拉各業務線的高管出來直面用戶,方洪波雖然自己不打算做IP,但是他提到會讓具體業務線的總裁來做IP,因爲他們是真正負責産品,需要和用戶溝通的人。
方洪波曾谈到如何看待小米进入家電行業,他表示,“很长一段时间,家電行業的格局有点固化了,大家甘于现有格局,相安无事。”所以当行业有变量到来的时候,企业感知到竞争,于是建立起双向沟通的枢纽,既能表达品牌理念、营销产品,也能接收反馈、反推变革。
流量≠銷量,産品力仍是根基
在雷軍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企業家IP的多重價值:不僅可以作爲品牌形象的代言人,還能有效傳遞複雜的技術信息,增強消費者對産品的理解和信任,同時顯著節省營銷開支。
不過雷軍這個IP,事實上已經運營了十多年,而他單在企業家IP這一領域,實在是天賦+努力型選手,他的標簽不止于“身高181大長腿”“叔系穿搭天花板”“幽默自黑”“高考狀元”“20多歲CEO、38歲財富自由”“千億總裁開車門”……
經過多年磨砺,雷軍已經從帶著強烈個人特色的形象,逐漸與小米的氣質融爲一體,成爲如今具有人格化的傳播符號,堪稱國內企業家“獨一份”,以至于他憑一己之力,可以聚攏整個小米的形象和營銷——小米産品的用戶,很大程度上就是“雷軍出品”的用戶。
事實上,很少有如此天賦異禀的企業家,能夠在管理好公司之余,還能同時在産品和情感層面上征服消費者。大部分創始人,本身並不樂忠、或者說擅長在公衆面前扮演這樣的角色。對于他們來說,扮演好“技術翻譯”的角色就已經是一個非常合格的IP了。
我們觀察那些活躍在社交媒體上的企業家們,他們日常發布的內容,大概分爲以下這麽幾種:
一是産品發布,所有企业家IP的内容都会涉及新品发布,包括发布会直播、产品功能介绍等,睙徵6月11日,余承东就直播了“华为Pura新品发布会”,前期发布多条视频为其预熱,单场直播涨粉7.71万,当日累计涨粉9.45万;
二是技術翻譯,这在高管中是比较常见的内容,睙徵今年3月,雷军点赞最高的一條視頻是他開車去上班,其實主要是爲了植入小米SU7自動泊車的功能,但在雷軍的演繹下,這條視頻獲得了340萬點贊;
三是分享生活感悟以及回應輿論,很多企業在遇到輿情時,過去往往需要借媒體去澄清,這在內容和時效的可控性上都會比較差。但是創始人一旦擁有了IP,這就像是一個企業的公告欄,人們天然就會來看你怎麽回應。
此外,評論區的抽獎是“霸總”們喜愛的拉新和增強互動的方式。據新榜統計,2025年3—6月,余承東發起了6次抽獎,抽獎視頻的平均點贊量達到了93.8萬次。
當然,企業家成爲品牌最顯著的符號時,個人也成了企業風險的集中暴露點:
今年小米SU7發生交通事故後,雷軍的抖音停更了40天。這種沈默在輿論場裏反複發酵,引發了外界對小米技術安全性和危機處理能力的廣泛質疑,直接導致了小米市值波動。
也并非所有互动都能收获预期效果。此前,董明珠试图通过与孟羽童“大和解”合体直播,拉进与年轻人的距离,却因为在镜头前流露出较强的说教意味,仍抓着孟羽童离开格力说事儿,致使舆论熱议,并进一步强化了其“强硬”的标签。
企業家IP的本質,是企業在新的宏觀消費背景下對營銷的再定位。它已不再是早期手機、汽車領域創始人強烈的個性化表達行爲,而日益成爲企業營銷運作中SOP化的一環,服務于品牌建設、技術傳播、用戶溝通甚至銷售轉化的系統性目標。
只是決定企業長久生命力的,依然是産品本身的價值與創新力。企業家IP的核心使命,是更高效、更真誠地搭建起技術與用戶需求之間的橋梁,其成敗的關鍵,不僅在于企業家能否在鏡頭前遊刃有余,更在于企業能否在“人格化溝通”的表象之下,真正完成以用戶爲中心的經營內核轉變,並始終將産品價值作爲這場關系重構的錨點。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