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亿邦动力,作者:田雨,授权站長之家转载发布。
有業內人士調侃,這是一場“每個人都宣稱自己贏了的戰爭”。
而外賣補貼大戰,廣大消費者當然喜聞樂見,巴不得平台間掐得再狠些。甚至有人早在周五就開始提醒:“兄弟們注意了,今天最好餓一天,星期六據說是前無古人的三方外賣大戰。”
盡管目前,各家平台補貼的主戰場仍在餐飲品類,但不管是淘寶閃購背後的阿裏,還是美團,又或者是最初挑起大戰的京東,野心都不止外賣,而在于覆蓋更多品類的即時零售。
而所谓“即时”,相较于其他電商场景,最大優勢便是小時級甚至分鍾級的“快”。但問題是,用戶需要的真的是“快”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雞蛋”
“旅行点外卖,淘宝闪购更优惠” “打开淘宝,首頁上方点击闪购,天天领大额红包,抽免单福利”......
从5月的代言人汪苏泷、吴艳妮,到7月的代言人杨幂、李现,再到出游大使沈梦辰、唤醒大使苏醒;从淘宝首頁的开屏,到公交车站、地铁站的廣告牌,再到电梯廣告,无一不重复着:“淘宝闪购点外卖,更优惠。”
不論線上線下,在所有的物料中,“3億人都在用淘寶點外賣”這句標語如影隨形。
而本身就占據外賣心智的美團則更直接,促銷手段不僅有0元券、0.1元秒殺,還有低價折扣套餐、不限量的大額滿減券等。
另一邊,最初讓大衆再次關注到外賣行業的京東,百億補貼優惠券以及超級外賣日的活動也沒有停過,還推出了品質小龍蝦一口價(16.18元)的補貼活動。
從今年2月京東入局外賣到現在,各個平台間的火藥味一直很濃厚。但無論是補貼單個産品,還是補貼奶茶咖啡等多個餐飲品類,各家平台都把重中之重放在了“省”,以及如何讓用戶知道自己“更省”。
的確,消費者們都會爲“省”買單,從各家平台披露的訂單數據就可見一斑。
有網友笑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雞蛋要領”,“終于輪到我們”,“00後唯一趕上的時代紅利是外賣大戰”。
“實付幾毛錢、一塊錢就能夠買到遠超價值的東西。”還有網友表示,誰能想到錯過了外賣的便宜,過了十年還能再次遇到,“不知道補貼到什麽時候,先享受了再說”。
“已经买得不知天地为何物了。” “千万别停,不然我去哪喝一元奶茶,去哪吃一元的麻辣烫。”有网友发文称,已经把全家未来三天的口粮都囤满了,连毛孩子的罐头零食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从奶茶咖啡到零食百货,“薅羊毛薅到手软”。
“白給的券就拿著花。”還有網友表示,未來可能自己都無法接受超過10塊錢的午飯和超過5塊錢的飲料了。
但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有人領到了“滿18減18”的大額優惠券,有人抽到免單,他們正喜滋滋分享著薅羊毛攻略,可有的人APP上根本找不到補貼的影子。
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有一波網友疑惑爲什麽自己領不到大的優惠券:從懷疑是不是因爲自己開了平台會員,到懷疑是不是因爲蘋果手機的問題……還有網友表示,從來沒有領到過,“不知道網上那些1分錢的奶茶都哪來的。”
“免單卡,我抽了兩個月,從來沒中過,每次都是:沒抽到免單卡,但幸運值增加了,下次抽中的幾率更高了。”一位“外賣大戰受害者”表示,這就像在拉磨的驢前吊了一根胡蘿蔔,永遠看得到,但吃不到,卻還要孜孜不倦地給平台貢獻流量。
還有網友懷疑自己被“做局”了,直接在社交媒體上“發瘋”,喊話某平台:“你再孤立我試一試呢?偏偏別人都喝上了就我喝不得?券呢?我甚至連人家那個頁面都沒有!券呢?你欠的我的用什麽還?”
“感觉还是消费者买单,几个平台轮番出少许高额优惠券,大家就狂熱下单了,最终平台都是受益者。”有网友这样总结道。
從“周末加班點外賣”到“省的還沒丟的多”
“外賣大戰一定要分出勝負嗎?”
一位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發問道,並曬出了塞滿水餃外賣盒的冰箱一角,“是只有我在這場外賣大戰裏瘋狂囤雲吞和水餃嗎?感覺冰箱還能再塞幾盒......吃不完,根本吃不完,點完奶茶喝吐司甚至加了餐後果切,最後囤了一堆生食......”
對此,一條點贊超過1000的評論圖寫著:這個世界太顛了,周六晚上,全國人民都在熬夜加班點外賣。
在其評論區,除了一堆抄外賣作業的引流群聊,還有網友表示,冰箱放了一堆包子還有幾個蜜雪的冰淇淋,放不下了,不然也囤生食。
被塞得滿滿當當的冰箱背後,是消費者被透支的消費需求。
一位三餐規律的消費者就表示,平台雖然發了那麽多券,但並不會激發自己的消費需求,因爲“一日三餐是固定的,可能會用來提前訂好,像上周日就是,券當天不用就過期了。”言下之意是:他不會因爲有了0元購等外賣大額券,而去消費奶茶等不感興趣的商品,又或者從一日三餐改爲一日五餐。
而對于因平台補貼而提前消費,在冰箱囤滿食品的消費者而言,人的胃總是有限的,在某一天集中消費的奶茶、水餃等,依然需要時間,按計劃慢慢消化進肚子裏。
不過,有網友已經“反應”過來。過度透支消費需求的結果,正如一位網友所形容的:貪小便宜吃大虧。“每天奮鬥在薅羊毛的路上,然後一次次踩坑,發個帖記住教訓:以後絕對只薅用得上的羊毛,不囤貨,不瞎買。”
之所以有這樣的體會,是因爲這位網友前些天看閃購平台有大額優惠券,就興沖沖地去薅羊毛,不顧冰箱裏還有豬肉羊肉,爲了便宜繼續囤雞肉,結果直接放壞了一盒,“省的還沒丟的多。”
對此,也有聰明的網友建議大家買生馄饨、水餃、雞蛋、礦泉水,囤一些日用品這些耐放的。還有網友表示,減肥人非要參與外賣大戰,就一味地買水,買紅薯、買椰子水。“感謝外賣大戰,東方樹葉自由了。”
但這場外賣大戰讓不少人實現奶茶自由、咖啡自由的同時,也讓一些消費者隱隱感到擔憂。
“商家是聰明的,減價也減量。家附近的外賣大部分都減了一半的量,這以後優惠券沒了,還能恢複以前的量嗎?”一位網友說道。
不少網友都有著相似的經曆和感受。有網友在上述帖子評論區,曬出一張沒有封好口的奶茶圖,稱商家偷工減料,摻了很多水。
還有網友表示,自己一直蠻喜歡一家奶茶店的奶綠,周末頂著大太陽去自提,感覺味道比之前淡很多,跟喝水一樣,一點點的奶味兒,再也不貪小便宜了。“還有一直吃的一家烤鴨,真的蠻好吃,昨天有閃購優惠券,基本便宜一半,結果齁鹹,吃了幾塊,一天一直喝水。”
“真正的紅利,不是零和遊戲”
“外賣平台商戰紅利?我們正在親手摧毀這個市場。”有對外賣大戰態度更爲激進的網友發文稱,從商家虧損到食品安全,每個人都不該裝無辜。
0元奶茶喝到飽,朋友圈曬戰績像打仗,點單如搶春運票……在他看來,消費者們雖然表面上“賺麻了”,但大家點到的,是一杯缺貨湊料拼湊出來的奶茶;喝到的,是外賣員在櫃台親手做的咖啡;等到的,是一小時以後、狀態冰涼的甜品……
“說得直白點,我們喝下的是平台投資人的錢+商家的利潤+外賣員的體力+食品質量的妥協。”
“在這場補貼戰裏,平台想搶流量、用戶、市場;商家卻成了炮灰,被動參與,爆單賠本;消費者習慣了低價,反過來壓垮定價權;外賣員用體力換臨時獎金,卻透支健康。”這位網友總結道,“真正的紅利,不是零和遊戲,是讓大家都能賺到錢的健康市場環境,而不是全靠燒錢騙感動。”
盡管態度激進,但這位網友似乎也戳破了一個真相:以補貼帶動的增長固然見效快,但帶來的真的是增量訂單嗎?還只是對存量訂單的透支?抑或是只有補貼下才存在的需求泡沫?
如果把视线再拉长些,从外卖投射到即時零售上,当下平台们似乎只是将在外卖业态里的事情重做了一遍,或者说做大了一些。即時零售市场中,似乎并没有太多新鲜的东西。
“减掉500元的国家补贴,除去500元的红包,用上608元的商品优惠,最终实付3091元。”上个月,24岁的深圳打工人张伯恩在即時零售平台下单了一台白色的小米15。这是迄今为止他在平台上消费最高的一筆訂單,之前他只買過十幾二十多塊的外賣。
而從13時23分騎手接單,到13時42分取貨,再到14時16分送達,整個配送過程不超過1小時,這也是張伯恩在線上買手機以來配送最快的一次。
由此映照出的事实是:即時零售的一小时达,远远快于電商快递配送的次日达甚至于当日达。但张伯恩表示,自己之所以在上述平台下单手机,而非自己此前常用的電商平台,原因和快慢无关,只因为“更便宜”。
在下单前,张伯恩比较过这款手机在几个主流電商平台上的价格,“这个平台618给券+国补,直降1000,比其他平台都便宜。”
在張伯恩看來,手機並不是急需用品,購買原則是:“哪裏便宜去哪買。”至于該平台的小時達配送速度,並不重要。“現在的手機又不是不能用,等個幾天和立馬到沒區別。”甚至于,他其實在早上九點半就下了單,但特意選擇了下午一點半至兩點半,自己更方便收貨的時間。
而他之所以要換手機,是因爲聽說國補快結束了,而之後再買手機就不會有這樣的優惠價格。換句話說,對他而言,現在的手機沒什麽大問題,只不過已經用了兩年多了,“一般到了三年就該換了,但明年換肯定比現在貴,不如現在直接換了。”
据他描述,自己近期还用即時零售平台买过空调遥控器的电池、纸巾,但都是因为此时此地的急需场景。而对于普通的、并不是急需的商品,“我宁愿多花几天等一个便宜的价格。”张伯恩如是说。
其实,用户有时候并不需要那么“快”,反而更需要的是“省”。但当市场、资本、平台都在“快”的即時零售上发力时,或许可以思考下:用户一年之中有多少需求需要“快”?愿意为了哪些商品的“快”而多付钱?
高频“快”需求往往集中在餐饮、急需品,睙徵药、母婴急用品。愿意为“快”额外付费的商品通常都具有高时效性,睙徵鲜花蛋糕、急需药;或处于特殊场景之中,睙徵深夜、恶劣天气。
平台更需要通過數據洞察,更精准地識別和滿足這些願意付費的“快”場景,而非無差別地追求全網全品類的“極速”。
不可否认的是,平台间的“外卖大战”以及延伸的“即時零售大战”,通过大规模补贴、小时达的便捷体验以及广泛的市场教育,一定程度上激活了用户的即时消费需求。
但在“補貼驅動”所帶來的粗放式訂單增長之外,平台還需要思考的是,當大戰過後,能爲用戶創造哪些長期價值。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