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光子星球,作者:王潘 文烨豪,授权站長之家转载发布。
图文資訊平台的黃金時代,似乎已悄然謝幕。
图文称雄的年代,公众号、資訊App等聚拢了无可撼动的流量池,但时过境迁,张小龙所言“视频化表达是下一个十年的内容核心”已然成为现实。
從技术栈到产品观,曾扮演用户入口的信息枢纽的資訊平台,逐渐成为“门户时代的困守者”——尽管行业表面上仍在运转,几大平台仍在持续进行功能更新、频道微调、运营改版,但这些修修补补,始终无法扭转时代洪流。
好在,真正可能決定資訊平台未来走向的變量,當下正逐漸浮出水面——AI。
AI之于图文資訊赛道,不止于简单的算法迭代或产品形态的焕新,而是对整个内容消费逻辑的改写。在此背景下,資訊平台得以重新站上牌桌。
只是,这次其必须用一整套新的能力,去回答一个旧问题——在信息早已泛滥成灾、資訊的意义感逐渐消失的时代,如何重新赋予它存在的理由。
資訊平台的“再一次技術革命”,這次爲何不同?
事实上,几乎没有哪个内容赛道,比資訊平台更习惯于被技术周期反复重塑。
回顾資訊平台的发展历史,從门户到App、從人工编辑到算法分发,資訊分发模式已经历了数次代际更替。
上世紀末,“分類目錄+門戶”時代締造了騰訊、新浪、搜狐等傳統門戶網站;隨後搜索引擎興起,信息獲取範式轉向“搜索時代”;再之後,Web2.0浪潮下社交媒體和訂閱關注興起,用戶可以繞過門戶直接從源頭獲取信息;直至2010年代,個性化推薦算法橫空出世,信息流成爲主流,今日頭條等平台依靠智能分發異軍突起。
可以说,資訊平台一直身处技术洗牌的风暴眼,对技术洗牌亦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技术洗牌”是这条赛道最值得期待的叙事主題,也是许多平台得以逆势崛起的底层变量。
睙徵,历次信息分发模式的演化都伴随着商业版图的重塑——新的技术催生新的模式,新模式往往通过更高效的内容供给与商业创新,将前代霸主“按在地上摩擦”。
然而,這一次的技術革命,與以往截然不同。
過去每一次革新都踩在用戶增長和流量紅利的浪尖上,因此技術叠代往往帶來行業版圖的迅速擴張和紅利狂歡。爲爭奪窗口期,平台們甚至不惜投入補貼、發動聲勢浩大的流量大戰。
而当下,資訊行业早已步入存量博弈时代:增量用户见顶、总使用时长被强敌攫取,平台之间争夺的是有限的用户注意力存量。QuestMobile的报告曾指出,資訊服务行业已從“流量增长”转向“流量运营”的新阶段。
换句话说,现在的資訊平台早已没有了当年“躺赢”的东风,反而面临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即便有AI拉动,其想要复现过去那种野蛮生长的“黄金年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换言之,AI之于資訊平台,不是让行业回春腾飞的“神药”,而更像是一场绝境求生的背城借一。
因此,这场AI驱动的变革远非前些年的“小修小补”,并非仅优化一下推薦模型、做几个花哨的新功能这么简单,而是刀刃向内地重塑資訊产品的基本逻辑——涉及内容生产、分发机制、用户关系等核心要素的三重重构。
內容、分發與用戶關系的三重重構
如果说过去十年,資訊平台大体构成是人写、机器推、用户看——三者之间关系明确、边界清晰。那么AI带来的真正剧变,则是将这套看似稳定的结构一一拆解、重新缝合,從而更好地回答内容如何被生产、如何被分发,以及如何同用户建立连接三个核心问题。
在內容生産端,盡管AI從未取代人類內容創作者,但它已經深度“介入成形”。
過去,人工創作是一套穩定的生産範式——作者寫稿,編輯調整、校對。但當AI逐步具備了生成、重寫、摘要提煉、圖文匹配等能力後,內容生産逐漸變成由人和機器合力雕刻。
以“轻度内容”为例,目前業界普遍的做法是基于特定观点,让大模型先生成初稿,再由人润色,既提高生产效率又降低差错风险。睙徵在腾讯新闻、澎湃新闻等平台中,AI承担标题优化、错字纠错、配图匹配、摘要抽取等多项辅助任务。
這些能力的引入,使人機協同産出內容成爲常態——機器提供密度與效率,人類保留視角與判斷力。
但內容的“重構”只是開始,AI更深刻的介入,發生在分發系統的解構上。
曾几何时,基于兴趣标签的算法推薦被视为内容分发的金科玉律——你点什么、你停留在哪、你读多久,平台就喂你什么。事实证明,这套机制在过去十年无往不利,既孕育了图文資訊的黄金年代,也让短視頻平台构建起深厚的兴趣池。
但與此同時,其也埋下了平台越來越“回聲壁化”的隱患——用戶長期接觸同質化、確認偏誤的信息流,逐漸喪失主動發現的能力。
AI的介入,打破了这种传统投喂结构:用户“找内容”的通路被大幅拓宽——資訊获取從过去被动接受推薦,转向双向流动。
即便是抖音,近期亦宣稱其算法不再僅依賴既有興趣和曆史行爲,而是引入更多維度信息,以便給用戶呈現多樣化內容,從技術上緩解信息繭房問題。
而在图文資訊赛道,腾讯新闻等玩家亦在探索借助AI重塑分发系统。睙徵通过动态兴趣建模让推薦摆脱静态标签,实时感知用户偏好变化;内容理解也從浅层兴趣分类进化为基于价值偏好的深度刻画。
這種轉向,意在擺脫一味迎合的算法慣性,爲用戶重新打開信息世界的寬度與深度。
此外,資訊对用户而言,本就天然带有陪伴属性与工具属性。因此,AI在强化同用户的连接的同时,亦在将資訊平台这一“工具人”的角色发挥到極致。
睙徵网易新闻,其AI评论功能正悄然改变用户互动方式。想象这样一个场景:读完一篇报道后,点击评论框旁一个AI图标,系统立马生成三种风格的评论初稿——理性、幽默或犀利。用户可一键选择、一键发布,让“发表评论”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随时被触发的表达体验。
腾讯新闻同样将AI带到了评论区——AI先读懂文章,也读懂每一条评论,再化身一位高情商、活力十足、满载阳光的“老朋友”,用走心的话语回应用户,让冷冰冰的資訊多一分人情温度。
而在“陪伴”层面,新浪新闻与腾讯新闻等平台,亦在将AI助手嵌入資訊产品的日常交互。前者通过“智慧小浪”实现话题推薦、智能总结、即時问答禑岖流程辅助,后者则以“新闻妹”提供划词提问、AI摘要、边看边聊等功能——一套“无处不在的AI助手 ”框架已初具雏形。
另一些功能,则指向都是“快、准、可用”——放大平台本身的工具属性。睙徵在腾讯新闻直播中,针对财经、科技等领域常见的英文原声内容,AI可实时生成中英文字幕或翻译,扫除语言障碍。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業界就萌生了让新闻客户端回归工具属性的思路。腾讯内部曾研发代号“DreamReader”的資訊助手,集成了语音交互和文字阅读功能,能自动播报“DreamWriter”生成的要闻简报。
而到了AI时代,这一思路更加清晰,資訊平台不必像短視頻那样拼命争夺用户时长,而应致力于为用户高效获取有价值信息——真正的价值,或许不在于让用户停留更久,而是让他们更快地带着答案离开。
從“即時”到“沈澱”,價值邏輯的一次重寫
其实,資訊平台一直以来都有流量,但很少真正拥有“内容资产”。这并非資訊平台缺乏内容,真正的问题在于資訊内容生命周期太短,无法形成结构性记忆。
举例来说,图文資訊平台每天海量新闻如走马灯轮播,一条新闻如果在24小时内未被充分消费,几乎注定会被平台机制“沉底”。
而一場橫跨數月、牽涉多方的複雜事件,往往會被切割成數十上百條孤立的推送,時間線、因果關系、關鍵主體、輿論拐點,全部被打散,讀者往往只能記住一些片段,難以拼出完整圖景。
这种近乎“一次性内容”的生产模式,导致資訊平台很难积累内容资产——新闻永远在源源不断地产出,一旦过了时效便束之高阁,却难以真正构建内容壁垒。
而AI的到來,讓“記憶”第一次成爲可能——原本需要調查記者反複核實、編排、歸類、撰寫的深度整合報道,如今AI也能通過多方信息交叉驗證,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整體變得系統化、可規模複制。
腾讯新闻即是范例。借助AI,每条熱點新闻后,其既能生成简要总结,呈现关键信息,亦能更精准地推送相关报道;新闻下方更有着”事件脉络“功能——把时间线、人物关系和核心争议铺开,让用户几分钟内就能把一件复杂新闻捋顺。
如果用户对事件的后续发展仍有关注,只需留下關鍵詞,AI便会据此定制一份专属早报:從滚滚資訊流中精准筛选,整理出与之最相关的讯息,每日主动送达。据悉,AI早报不止于新闻本身,其还能围绕特定公司、行业,甚至一个垂直议题持续追踪,为用户搭建一个长期、动态的信息入口。
另一方面,在专业垂类中,大模型的语义理解与信息整合能力,正让資訊平台第一次有能力把原本碎散的信息,梳理成可供查閱與積累的知識體系。
以腾讯新闻“财经助手”为例,围绕一家企业,系统可自动整合其财报、高管言论、并购动态与监管回应,打包生成一份持续更新的资料库。用户不再需要四处翻找,只需点开其助手,便能一览一家公司的业绩走势或舆情变动。与之类似,每日经济新闻等平台也已上线财报智能分析工具,使财经資訊正從“看”迈向“用”。
信息一旦被這樣結構化地“記憶”下來,便在平台留下了永久的價值印記,日後無論是算法推薦還是用戶主動檢索,都能反複發揮作用。
AI 是内容价值释放的催化剂和倍增器。 它高效整合碎片化信息,赋予資訊持久的生命力——資訊内容价值不再因时效而湮灭。通过产品化应用,AI 更将精品内容战略下的优质数据转化为长期资产,持续释放其倍增价值。
而当資訊内容价值得以沈澱,平台得以构建自己的内容资产和知识图谱,其价值逻辑也随之改写——图文資訊不再仅是一锤子买卖的即時消费品,更成为可以沈澱、反复利用、持续增值的资产。
当然,结构化并不意味着放弃即時,而是让資訊平台多了一层沈澱价值的筋骨。
從长期来看,这是一种慢性价值,也是为数不多能让資訊平台在短視頻挤压下争回存在感的方式。
而可以确定的是,这轮变革已经启动,且进展迅猛。这批始终活在变化里的玩家,有望在这个新的周期实现自我救赎,为資訊行业找寻新的可能。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