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TopKlout克劳锐,作者:周珊,授权站長之家转载发布。
當滿減券的硝煙漸漸散去,當“30分鍾送達”成爲標配,戰場已經從線上的折扣和速度比拼,延伸到了線下新賽道。
美團與京東将目光投向了“食堂+厨房”的新模式。外卖平台开始进行了一场“谁能让每一份外卖更安全、更透明、更让人安心” 的博弈。
一場圍繞食品安全、供應鏈效率與用户信任的较量,正拉开序幕。
京東美團齐出手
7月20日,京東“七鲜小厨”北京首店开业,打出“自营化”招牌,菜品也以大众口味为主,价格也相对便宜实惠。
图片源自京東
“七鲜小厨”不设堂食座位,专注“外卖+自提”,以玻璃明档展示厨师全程操作;更以10亿资金招募“菜品合伙人”,要求合作者按京東配方制作,承诺保底收入與销量分成,并计划3年内开出1万家店。
从食材采购到制作流程,全由京東自营把控,堪称“自己当老板的透明厨房”。
而這一模式不足爲奇。
早在2024年12月,美團就已经在北京开起了第一家“浣熊食堂”,目前已運營了10家門店,超過100個餐飲商家加入。
不同于传统外卖店的单打独斗,美團以“纯外卖档口聚合”为核心。
邀请多个商家入驻共用场地,统一共享供應鏈资源;平台包揽卫生管理、食材把控與推广服务;通过“源头可溯+安全可视”机制,让消费者能清晰查询每道菜的食材来源與制作过程。
图片源自美團
尽管选择的路径大相径庭,京東深耕自营把控,美團则以平台聚合为核心,但这两种新业态的内核目标却高度契合。
均是想通過壓縮成本、鎖定實惠價格、嚴守安全底線,最終讓消費者能吃上既幹淨放心,又消費得起的外賣。
從網友質疑到模式破局
這種模式創新的背後,其實是外賣行業長期以來攢下的一堆老問題。而這些問題中,最讓消費者揪心的莫過于食品安全。
近年来,网友对这一点的担忧从未停歇。睙徵藏身居民楼的小作坊卫生堪忧;食材来源不明的”黑外卖”屡被曝光;出了问题平台與商家的互相甩锅……
“後廚是不是垃圾堆”、“食材有沒有過期”等疑問,成了社交媒體上的高頻討論。
“食堂+廚房”模式恰好直擊這些痛點。
美團的24小时后厨直播,把大厨配方现炒现做的全程晒在镜头下,京東的透明明档则让食材处理过程一览无余。
二者共同發力,不僅讓後廚操作從隱秘角落變成陽光工程,更回應了消費者對預制菜和黑作坊的焦慮。
圖片源自抖音
這種變革,本質上是對網友吃得放心訴求的回應。當廚房看得見、食材查得清成爲常態,消費者的顧慮自然隨之消散。
從搶時效到贏心智
若將視線拉長,這場新模式之爭,實則是外賣平台商戰的必然升級。
前一阵的外卖大战,聚焦于速度與补贴。满减券、折扣红包满天飞,配送时间从1小时压缩到30分钟,本质是通过“性价比+便捷性”抢夺市场份额。
但当速度與补贴触达天花板,用戶需求早已從吃得快轉向吃得好。對安全、品質的追求,成了新的競爭高地。
如今美團與京東的布局,正是对这一需求的精准卡位。
通過解決用戶最關心的安全問題,深化靠譜認知,最終俘獲用戶心智。
但也有一些問題隨之浮出水面。
美團京東的新模式兴起,既压缩小餐馆岗位,也挤压客单价15-20元的小微餐饮。正如评论里餐饮人感叹“四十多岁失业难找活”,那些没品牌、缺特色、利润薄的小餐饮店,生存压力堪忧。
結語
這場從拼配送到拼信任的商戰,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貼近行業本質。畢竟,能讓用戶安心的平台,才能在長跑中笑到最後。
而那些關于小餐館生存、從業者生計的討論也在提醒著這場升級:在追求效率與规模的同时,如何兼顾行业生态的温度,才是更长远的考题。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