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你的文字,總能帶給我一些安全感,一些啓迪,一點溫暖,甚至一些警醒”。
這是2024年年初,“有窮之海”收到的一封站內來信。作爲Soul的用戶,他日常會在這個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閱讀筆記、對生活的思考、工作遇到的趣事。
現實生活中,“有窮之海”是一名三甲醫院的醫生。他怎麽也不會想到,他給別人的安全感,不是在病房、不是在診室,而是在一個社交平台。
1、在網上,有陌生人來信
“裏爾克曾經給年輕的詩人寫信告誡:以深深的謙虛與耐性去期待一個新的豁然開朗的時刻,這才是藝術的生活,無論是理解或創造,都一樣。”
這就是“有窮之海”在Soul上的一則日常分享。
但就是這則分享,讓默默關注“有窮之海”的人主動“打擾”:“今天看到你瞬間提到寫信,就突發奇想寫上一封算是打擾。有人走向山,有人走向海,都是好風景。不請自來望君莫怪。”
截圖來源于「有窮之海」主頁
這封信讓“有窮之海”感慨,“來Soul也有2385天了。感觸最深的就是,在這裏遇到太多太多優秀的男性和女性,他(她)們或坐轎、或泛舟、或騎馬、或撐傘、或候月、或臨帖喂鶴、或聽雨澆花、或堪方宴坐、或鼓琴賦詩、或輕舞飛揚、或筆墨山水……而我不過就是個山野莽夫,讓大家見笑了。”
“有窮之海”在Soul上的分享遠不止他的專業和職業。
去年4月,另一位用戶給他發信說,自己被“有窮之海”日常分享的內容所震撼:
ta感受到了真實——日常“有窮之海”分享自己對個體的自處、個體與其他個體的感情(尤其是愛情與家庭)、個體與世界等方面的真實感受;感受到了其廣博的閱讀與思考,特別是共同閱讀過的作家和哲學家,如許知遠、哈耶克、弗洛姆等,共同的閱讀讓他們有了某種鏈接。
ta發現,他們之間更多的共同之處:大學辯論隊、同爲醫學行業。只是來信者年輕,“有窮之海”稍微年長一些。爲此,ta在信中更是直接表達:「有窮之海」的廣泛閱讀,讓他對人、事和世界有了更深的認知,也是自己所期待自己成爲的樣子。因爲ta正處于困惑階段,或許是醫學行業漫長求學中,看到“有窮之海”展示的一種“參考”。
2、在Soul,另一個自己
如果说“有穷之海” 在Soul上给别人送去的是启迪和温暖,那么,“有穷之海”得到的回报也远远不是用户的来信。用他的话来说,自己的日常分享内容,“获得了同频人的互动,也打开了一个常规生活的口子”。
“我的這個職業相對比較單調,每天面對患者,面對病人,是這樣一個職業氛圍。所以我想找一個平衡點,也可能是一種內心的一種放松。”“有窮之海”說。
2017年一次偶然機會注冊了Soul,逐漸成爲了“有窮之海”,這個名字取自《山海經》。
最早,“有窮之海”把Soul當做樹洞。在這裏分享一些平常不敢說的,表達一些真實的感受。隨著不同用戶的互動、反饋,讓他感到意外,也感動。他意識到,在Soul上,雖然都有是陌生人,但每個人的故事都有可能被聽見,每個人的情感都有可能被理解。
5點起床,7點30分之前到醫院,下班後一個小時看書,一個小時聽音樂,每晚10點左右休息。這是作爲三甲醫院醫生的日常。
以分享的內容爲基點,收到陌生人的來信,繼而交流,發現了一些不同行業有趣的人,有的成爲朋友。這是作爲“有窮之海”的日常。
Soul承载了他生活里的一个维度。这个维度里,总能链接到一些人,睙徵想学中文的意大利人、在美国从事建筑行业的人……
“(這裏)把我的空間擴得很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不知道會碰到一個什麽樣的契機,會讓我的某一方面會提升。”新的信息,新的人,不同行業的人得以相互分享交流,是他口中定義的“提升”,爲他帶來了持續的獲得感和滿足感。
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曾提出“擬劇理論”。他認爲,人們在社會互動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如同在舞台上表演一般。很大部分人來說,一個人的生活舞台總有很多個“自己”,在不同場合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家庭裏、職場裏、社會裏、社交裏等等都可能是不同的角色,生活即舞台,舞台上是不同的自己在扮演不同的角色。社交媒體的出現,某種程度上承接了人在生活中不同角色的舞台。以“有窮之海”爲例,B站上他以專業醫生的身份輸出科普內容;微博上他基于真實生活發表行業言論;在Soul上,他則展示了不同于現實生活中的另一面,也是真實的他的另一面。
3、從樹洞到社區,陌生人社交的自生長
社會心理學家赫伯特·米德的“主我與客我”理論,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爲什麽社交媒體可以讓“有窮之海”這樣的用戶得以有情緒出口。
每個人的“自我”都是“主我”和“客我”的統一體。如果說“主我”是個人對自己的認知,那麽“客我”就代表著他人對自己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只有通過與他人的意義交換才能得到,而社交媒體就是實現這種意義交換的途徑之一。
在米德的理論中,每個人的自我就是在“主我”與“客我”的辯證互動過程中形成、發展和變化的,二者互相聯系、共同作用、互相改變,不斷形成新的自我,這才是一個人完整的社會化過程。
對“有窮之海”來說,作爲職業中的“我”,是社會化的“我”;在社交媒體逐漸實名認證且在前台認證,也是社交媒體上逐漸社會化的“我”。而陌生人社交,作爲某某的“我”,擁有一個虛擬身份的自己,也許是精神上真實的“主我”。但不論是哪一個身份,都有出口去表達,便是完整自我充分交流與融合、平衡。
在Soul上的虚拟身份,给了“有穷之海”气口,也给了他勇气。不必担心会被熟人误解,也不必顾虑外界的眼光,可以畅所欲言地分享自己的想法。他在Soul上的分享越来越多:自己的生活点滴记录下来(但不展示真实身份、工作,那是在B站的身份),阅读感悟写下来,喜欢的音乐推薦一下……这些分享逐渐为他积累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粉丝,也结识了不少朋友,睙徵两位分别来自美国和英国的朋友成了他的长期笔友。他们每周都会通过视频通话交流,分享各自的生活点滴,探讨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种跨国界的友谊让他的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
Soul作爲社交平台,給“有窮之海”這樣的用戶帶來的是一種“我”與陌生人之間的關系。人們留下的,是社會關系鏈之外一個個樹洞式的自我表達,由此形成的特殊氛圍,又把這些互相獨立的樹洞串起來,形成了獨有的社區。人與人彼此爲陌生人,但同時是這個社區裏一直都在的人、存在的關系。
對他人來說,“有窮之海”是一個陌生人,由這個虛擬身份構建出來的樹洞,鏈接了同頻、同興趣的更多的陌生人。曾經的樹洞,在時間的生長裏,逐漸成爲一個人與人相連接、相互鼓勵的社區。
曾在韓國留學的陽陽,悄悄在自己的Soul吐槽,自己的實踐課上一位韓國男生組員全程劃水,“什麽也沒做,卻在作品彙報之後,在老師面前顛倒黑白”,汙蔑同組的幾個中國女生遊手好閑,都仰賴他完成作業。陽陽收到很多用戶給她加油打字,甚至“出謀劃策”。
一個因爲陽陽穿搭分享而關注她的陌生人發來私信,給她出謀劃策:“寫一封長信,把事實一五一十說清楚,在最後一節課上當衆念出來。”在她的支持下,陽陽收集好了平日小組活動見面、開會的照片,再寫了滿滿一頁A4紙陳述。在最後一堂課上,當教授問“誰還有問題嗎”,陽陽舉起手。她在忐忑之中走向講台,面對全班同學,開始朗讀那封信。陽陽的舉動讓認識的同學都吃了一驚,“其實平常生活中,我肯定不是這樣的人,但我也不知道自己哪來那股勁,看到Soul上的鼓勵,說沒問題,我就覺得肯定沒問題”。
Soul之于Mandy来说也是如此:从一个分享自己日常的树洞,到一个能帮自己完成工作的工具。这个在宁波做公益教育项目的工作者,因需要不同行业的志愿者来讲课,给孩子们科普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她另辟蹊径,去社交软件摇志愿者。这不是她第 一次用此方法。去年因商单项目困于人力短缺,她通过Soul找到了设计师、插画师、专业策划……只用了两三天的时间,便成功组队限时一周的“廣告公司”。
對很多人來說,Mandy做的反常識的“荒謬事”:在陌生人社交平台,找幫自己的公益項目尋找志願者。是的,當一部分人還在將Soul視作“科技月老”、當做樹洞時,Mandy已經通過它,完成了線上陌生人關系到實際生活裏的工作關系。
這也是一個社交平台的自我生長。用戶可以在收獲不同的社交關系,也可以把它當做工具,實用化。
Mandy在Soul APP上的主页介绍
4、一個社交平台的第八年
在衆多社交應用裏,Soul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作爲一個社交應用,在這個看臉時代裏,Soul只允許用戶使用數字頭像。這是一款非典型的社交應用。要成爲Soul的用戶,首先是先捏一個自己的頭像,成爲自己的數字化身。第二步是找到符合自己的標簽,基于自己的興趣,才開啓在這個社交社區的活動。
作为非典型的陌生人社交应用,应该怎么定义 Soul?
科技媒体极客公园形容是——“是国内近年来最没有存在感的产品之一,但却已经是微信、QQ 之外中国第三大的社交网络”。Soul也是目前为数不多日活用户还在继续增长的移动应用。
Soul的創始人張璐曾這麽定義它:Gamified遊戲化的社交平台。也即是,用戶可以通過虛擬身份,無顧慮地打造自己的人設,無顧慮地表達和交流,從而獲得歸屬感和遊戲的樂趣,體會社交給人帶來的幸福感,ta就願意把這裏當做自己的家園,構建並維護關系,即時進行遊戲化的社交、互動。
這也源于張璐自己最早的社交需求,因爲相對內向而「孤獨」,從而萌發的初心,希望建造一個平台,讓人找到志趣相投的夥伴,滿足現實中難以獲取的歸屬感。這變成了Soul的目標:成爲一個讓用戶獲得更高質量交流的平台。
這個目標也逐一地被拆解在Soul的産品上:
“群聊派對”可以唱歌、連麥學習、辯論;
“語音匹配”可以和人談心;
“奇遇鈴”可以根據用戶設置的標簽匹配共同興趣的人;
“狼人殺”、“爆彈喵”、“寵物星球”可以一起玩遊戲遊戲;
“AI苟蛋”作爲智能聊天助理,可以解決部分用戶“把天聊死了”;
……
用戶基于社交需求來到Soul,又因爲不同的興趣在這個平台形成了不同維度的關系。
用户「七月」便是如此。「七月」把Soul当作了声音的电子收藏夹。作为音乐专业毕业的人,也出于对音乐的爱好,他在Soul的日常会发布一些自己的唱歌、念书片段。最近,他在Soul上念《小王子》。与此同时,他偶尔刷一下Soul,在朋友的群聊派对,听朋友给别人做声音鉴定。Soul的群聊派对不露脸,只有声音交流。声音鉴定,指的是一些对音乐有追求的人,希望了解自己的声音特质,睙徵甜妹音、少年音等。“这是我的电子榨菜”,「七月」说。在Soul上,他结识了现任女友,交到了多年保持联系的好友。
“從這層意義上看,Soul是一個真正的社交網絡,而不是尋找線下關系的一次性工具。”有媒體如實評價Soul。
“我覺得社交平台像一個新的家園,其實它是不斷地往裏面移民,我不知道未來它會怎麽樣,但我會確定的是它肯定會越來越大,因爲它的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我覺得長期來看,只要你的體驗越來越好,你提供了更多的價值,就會有更多人願意進來。”張璐說。
不同用戶在Soul上收獲了不同的社交關系
2024年,是這個社交應用發展的第八年。它始終立足于社交本質,致力于構建一個更加有效、包容的社區與空間。Soul鼓勵更多用戶自信地展示自己的興趣、技能和專業,讓每個人在這裏都能收獲豐富的社交關系,自在表達,感受安全與歸屬。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