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媒體8月14日報道,科羅拉多州柯林斯堡地區近日出現多起野兔異常病例,這些動物頭部生長出黑色觸手狀或角狀增生組織,引發當地居民恐慌。目擊者描述,這些突起物從兔子的面頰、耳後等部位向外伸展,部分病例中增生組織幾乎覆蓋整張面部,使原本溫順的動物呈現駭人外觀。
當地居民反映,有患病野兔連續兩年返回同一住宅區活動。目擊者稱:“去年冬天我以爲它會死掉,沒想到今年它帶著更大的‘角’回來了。”科羅拉多州公園與野生動物局證實,這些增生系由病毒引發的疣狀病變,形態類似良性腫瘤但具有癌變風險。該機構強調,盡管此類病變對人類和家養寵物無直接威脅,但可通過蚊蟲叮咬在兔群中傳播,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手段。
專家解釋,感染初期兔子皮膚會出現紅色斑點,隨著病情發展逐漸形成疣狀腫瘤。多數病例中,病變組織會角質化形成乳頭狀瘤,即公衆觀察到的“觸手”或“犄角”。但值得注意的是,約5%-10%的病例可能惡化爲鱗狀細胞癌,若腫瘤持續生長至遮擋眼睛、口鼻或影響進食,最終可能導致動物死亡。
針對寵物飼養者的擔憂,獸醫建議應重點防範蚊蟲叮咬,通過保持環境清潔、使用防蟲設施等方式降低感染風險。不過野生動物保護部門特別提醒,公衆切勿試圖接近或救助患病野兔,避免間接傳播病毒或造成動物應激反應。
據研究機構統計,此類病毒在中西部棉尾兔群體中呈現擴散趨勢,除科羅拉多州外,鄰近多個州均有類似病例報告。盡管部分增生組織可能隨動物免疫力提升自行消退,但野生動物保護組織指出,當地野兔因缺乏人工照料,往往出現腫瘤持續增大的情況,已有記錄顯示個別病例的增生組織重量超過兔子體重的10%,嚴重威脅其生存能力。目前相關部門正持續監測疫情發展,並呼籲公衆保持警惕但無需過度恐慌。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