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锌刻度,作者:邹 珊,授权站長之家转载发布。
“貼秋膘,聚親朋,酒香馔美,飲甘餍肥,一壺美酒喜相逢。吃得汗流長,盼著秋風涼。”當央視新聞主持人朱廣權以詩詞講“立秋”,这届年轻人已经将貼秋膘安排得明明白白。
打开抖音等各大平台,从官方媒体科普“如何科学貼秋膘”,到美食博主大展身手制作“秋膘宴”,再到各地达人探店抢先“啃秋”……一方屏幕之间,烤肉的滋滋响声、海鲜的鲜美滋味、瓜果的甜蜜清香,夏日余熱犹在,立秋的浓郁氛围却已提前拉满。
若說五年前“立秋第一杯”的走红是偶然出圈的浪漫,那么当下“貼秋膘”的熱潮,则正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节气为节点,重塑着传统飲食習俗,也塑造著當代人的消費習慣。
尤其是對于更注重健康飲食、並更追求愉悅精神的年輕人而言,不僅要把“健康”挂到嘴邊,還要把“養生局”玩出新花樣,主打一個“看到,就要嘗到”的沈浸式體驗,而他們吃的不僅是美食,更是一種情緒回饋。
立秋第一口,“刷到” 就要吃到?
“酱烹鸡蜔徕、蒜泥笨鸡蛋、香肠午餐肉……先来杯茶,再来个酒,满含深情敬朋友。”立秋当天,有美食创作者在抖音上发出一段“立秋喽,貼秋膘喽”的短視頻,“馋”倒不少网友,引来一片羡慕之声,“这才叫过日子!”亦有网友在评论区秀出自己的立秋首餐,从辣子鸡、涮羊肉到肉包子,可谓满目琳琅。
另一边,身在东北一位美食博主把“立秋硬菜”安排上桌。一锅熱气腾腾的猪肉粉条炖大鱼,香气仿佛溢出屏幕,不仅把隔壁家的小孩馋哭了,也把屏幕前的网友香迷糊了。
“减肥暂停!”随手刷了几条短視頻,看着满屏的立秋盛宴,“00后”打工人姣姣就为自己找到了饱餐一顿的正当理由, “立秋第一杯奶茶是当代社交礼仪,貼秋膘则是老祖宗的智慧。”于是,指尖一划,便囤好秋膘宴的入场券。
抖音上,不少人分享自己的“秋膘餐”
在抖音上,“立秋吃什么”的话题共有1.3亿次播放量,而“硬核貼秋膘”这一话题也有近10万的播放,此外还有各地不同的貼秋膘话题,其中,“北京人如何硬核貼秋膘”的播放量达到8.9亿次。
点开话题里的视频,不仅能看见美食博主大秀厨艺,也能看见各地达人率先“啃秋”。睙徵东北盘锦有人探店接地气的东北特色铁锅炖,直呼“这哪是一锅菜,这是咱老百姓的秋补良方”;而在上海则有牛排馆,以厚实够味的牛肉,焦香扑鼻的烤羊腿迎接秋天;当然,还有不少达人走进熱气腾腾的火锅店,与网友分享了秋天的第一頓的火鍋……
在这浓浓的立秋氛围裹挟下,不仅姣姣按下了减肥暂停键,北京白领张亚也决定在这天犒劳自己,“刷到烤鸭那一刻,我就知道今晚必须貼秋膘了!”连续加班好几天,张亚在午休时刷到达人探店视频——金黄酥脆的鸭皮蘸白糖特写镜头,搭配“立秋吃鸭不长肉”的魔性画外音,她瞬间被种草,并当即团购了烤鸭店的立秋套餐,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看到,就要吃到”。
像姣姣和張亞這樣的年輕人正成爲消費主流,從夏涼到秋補,他們追求“第一口尝鲜”的仪式感,从“不知道吃什么”到“立刻囤券”往往只差一个短視頻或一场直播。而這並不意味著沖動消費,而是以新方式解鎖時令消費。在滿足口腹之欲的同時,更獲得了滿滿的情緒價值。
如此一来,屏幕内外,线上线下,正同步为千年食俗谱写熱气腾腾的当代变奏曲。
让“貼秋膘”从习俗变爆单密码
古人“順時而食”的智慧,在當代年輕人身上演變爲對“當下吃什麽”、“怎麽吃”、“在哪吃”的多元追求。他們既重健康多樣,也求方便快捷,而這一消費習慣正爲商家與平台創造新機遇。
据抖音生活服务数据显示,立秋前,“貼秋膘”、“啃秋”相关餐饮团购订单激增:红烧肉、肘子、羊肉订单同比分别增长103%、48%、32%;作为“啃秋”主角的冬瓜,订单量更暴涨83%。
數據增長的背後,是商家通過玩轉多種花樣和多維渠道,讓消費者從“隨時看得到”到“立刻吃得上”。並且通過不斷豐富時令食物的品類,既滿足消費者對習俗的期待,又打破時令消費的同質化僵局。
从商品品类来看:所谓“立秋炖大肉”,各大商家在抖音推出的团购可谓肉食盛宴。睙徵,避风塘推出不少“立秋欢聚”套餐,既有白灼生菜配蜜汁叉烧拼葱油鸡饭的单人套餐,也有包含新品金蒜八珍鸭的双人餐,品类丰富;朴家白丁则是术业有专攻,把烤肉做深入,从鲜甜果香嫩牛肉,到延边苹果腌制的猪排,再到精选抽肋厚五花……让人畅享大口啃秋之快感。
各大商家的立秋套餐
俗語道,“立秋吃三瓜,一年病不沾”。于是不少商家也將傳統“吃三瓜”玩出新意。單論冬瓜,就有萬般滋味。其中,北有紫光園推出砂鍋冬瓜,于是一場秋膘始于一張鴨餅,又配以鹹香下飯的冬瓜砂鍋;南有陳記順和推出下火牛骨冬瓜盅,以冬瓜滋陰降火,以牛骨健脾養胃。
当然,立秋正逢开海季,“貼秋膘”便少不了那第一口鲜。多个餐饮商家也在抖音上架了相关团购套餐,睙徵“海洋捕手”七欣天,推出鲜捕船蟹超值二人套餐,包含鲜捕船蟹、神鲜虾和清水鱼,一次性满足用户的“秋膘”之需。
不难看出,商家内容频出,美食各有千秋,但一个共同点是,抖音成为了“貼秋膘”主场之一。不少商家在抖音自播、發布相關視頻並推出團購,一站拉通“讓用戶看到—想到—買到”的全流程,也以“種草-互動-購買”的模式,實現了品銷合一。
而平台也不斷縮短著用戶和商戶的距離,一方面,區域地理位置的推薦分發機制,讓不同地區的消費者能夠更快發現當地的應季美食,縮短物理距離,便讓種拔一體有了更大可能;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內容呈現把消費的氛圍感拉滿,從博主和達人的體驗,到素人的分享,再到商家的詳細介紹,顯然拉近消費者與商家的心理距離,更快引發消費者共鳴。
商家立秋類團購頗受歡迎
商品頁上數據更爲直觀:陳記順和的抖音直播間一度排在廣州火鍋榜第一名,而其商品頁的單品銷量超3萬;七欣天的代金券團購,在抖音上銷量超10萬,且有不少套餐回頭客上千;樸家白丁在抖音直播間推出“山野之約”,其中立秋套餐團購銷量已售超10萬……
顯然,商家正是通過深度挖掘節氣內涵、創新産品組合、並借助平台的內容生態與高效鏈路,成功將時令習俗轉化爲可感知、可參與、可即時滿足的消費體驗,最終讓古老的“順時而食”在現代商業中找到了強勁的“爆款密碼”。
抓住年輕人的胃,也抓住他們的心
名为“貼秋膘”的传统习俗,在年轻一代的消费力加持下,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商业活力。而这一片烟火升腾的景象,远非立秋独享的风景线。回望近年,儿童节早已不再是孩童专属,无数年轻人涌向玩具店与主題餐厅,用怀旧消费为童年“补票”;七夕有异曲同工之妙,甜蜜消费愈加呈现多元化、年轻化等趋势。
当“貼秋膘”从农耕时代的生存智慧,蜕变为都市生活中的情感仪式,当儿童节打破年龄限制,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消費者正一次次重塑節日定義,消費理念也從功能型向享受型、治愈型延伸,從而讓傳統節日營銷迎來一場靜水深流的改變。
平台與商家也敏銳地嗅到了風口的轉向。傳統節日營銷中簡單粗暴的同質化硬廣日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柔性的“氛圍感營銷”路徑。內容,成爲了營造節日氛圍、撬動情緒共鳴的核心支點。
簡言之,要想抓住年輕人的胃,得抓住他們的心。正如在抖音上,從“第一杯奶茶”的标签接力,到分享养生食谱的短視頻,无数真实、细腻的生活片段共同构筑起一个引人入胜的秋日叙事场域。这些内容不急于叫卖,却如秋日细雨般浸润用户心智,悄然唤醒对温暖与满足的深层渴望,最终让消费水到渠成。
于是,从六一的“大小孩过节”,到立秋的“硬核貼秋膘”,通过平台、商家与消费者的三方共鸣与合力,节日经济正在人间烟火中散发新滋味。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