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实验的时代已经结束。企业竞争优势取决于量身定制的?AI 应用和可量化的业务成果。”
2025 年Think大会后,IBM的首场国内深度技术沟通会上,IBM大中华区技术销售总经理、首席技术官翟峰再次重申其董事长、首席执行官Arvind Krishna在2025Think大会上的发言。
(IBM大中華區技術銷售總經理、首席技術官?翟峰)
在翟峰看来,企业已经从“是否使用AI”的阶段,进入“如何真正用好AI”的关键节点。过去一年大模型的熱潮推动了智能化轉型的願景,但當下客戶更關心的是:智能體能不能執行任務?能不能穩定複用?能不能帶來真實的成本收益比?
IBM的答案,是基于平台化、工程化的企業AI Agent體系:不只是能對話的助手,而是嵌入流程、完成任務、可監控、可維護的“數字員工”。
這一體系由watsonx平台承載,構建了模型、數據、任務執行與管理的完整技術棧,目標是讓AI真正“長”在企業系統內部,成爲流程的一部分而非附加功能。
翟峰強調,企業級Agent不同于消費端的聊天機器人,它的關鍵是“動手能力”。企業系統中存在大量複雜的審批流、數據表、權限系統和業務規則,Agent如果無法理解這些“系統語言”,就無法完成任何有價值的任務。
IBM構建的架構分三層:上層是對話與交互,中層是任務拆解與行動邏輯,底層是與IT系統的連接與API調用,確保從“理解指令”到“完成動作”的閉環。
爲了支撐這樣的系統,IBM強化了watsonx的數據與任務平台能力。
(IBM大中華區科技事業部數據與人工智能佼佼者技術專家?吳敏達)
IBM大中华区科技事业部数据与人工智能佼佼者技术专家吴敏达指出,企業AI Agent真正的门槛不在前端建模,而在“系统内嵌”。
智能體不僅要能調用知識圖譜與檢索系統,還要具備跨平台、跨部門的能力。這就要求它必須具備規劃任務、執行策略和對接異構系統的能力,“不只是懂語言,還要懂業務,懂流程,懂工具。”
watsonx平台通過對企業曆史數據與系統接口的標准化管理,使Agent具備上下文理解與動作執行能力,在系統中自主規劃工作流。
而要真正支撑AI Agent在企业中大规模、稳定运行,仅靠“技术能实现”还不够,工程体系必须随之完善。
(IBM大中華區科技事業部自動化佼佼者技術專家?張誠)
IBM大中華區科技事業部自動化佼佼者技術專家張誠在會上介紹了IBM構建的“AgentOps”體系——它不是簡單的DevOps延伸,而是一整套適配Agent開發、部署、監控、治理的運行機制。
张诚表示,企业部署AI Agent常见的三个难点是:系统无法对接、任务无法评估价值、智能体生命周期难以管理。AgentOps的目的就是将智能体模块化、服务化,每一个Agent都有输入输出接口、行为日志、权限边界,可以像业务组件一样管理、复用与扩展。
在AgentOps的支持下,IBM还建立了“Agent能力目录(Agent Catalog)”,企业可以像搭积木一样选择通用能力Agent(如文档总结、报告生成)和行业特定Agent(如生产排程、设备故障诊断),结合低代码工具快速部署。
而通過統一的監控與策略引擎,系統可以對Agent的成功率、響應時間、調用頻次進行分析,幫助企業進行效果評估與性能調優。
在Agent落地場景方面,IBM的實踐也在不斷聚焦産業鏈深處的“剛需任務”。
(IBM大中華區科技事業部車庫創新團隊經理?張珣)
IBM大中華區科技事業部車庫創新團隊經理張珣表示,相比對話式産品,企業級客戶更關心是否能夠解決業務痛點。
她舉了制造業的典型案例:某重工業企業在産線管理中存在大量設備巡檢與文檔記錄需求,傳統方式耗時耗力、合規風險高。IBM幫助其搭建了基于watsonx的設備巡檢Agent,結合圖像識別、語音輸入和工作流系統,自動識別異常並填寫記錄,節省了超過70%的人力成本。
張珣強調,IBM的方法論不是一味推“比較優秀智能”,而是打造“業務顆粒度合適”的中小型Agent,專注完成一個環節的任務,然後串聯起來形成完整流程。
圍繞Agent的産業價值,張珣表示,企業要真正看到AI帶來的價值,關鍵在于明確三個層次:一是任務自動化的成本對比,二是對數據質量與流程標准化的倒逼作用,三是爲未來更大規模的智能重構打下基礎。
“Agent不是一個項目,而是企業數字化能力的延伸。它既是戰術工具,也是戰略投資。”張珣說道。
总结来看,IBM并未将AI Agent包装成某种玄奥前沿的未来技术,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平台能力、工程方法与行业案例,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Agent是企业重塑工作方式的工具,而不是追赶技术潮流的装饰。(本文原载于网易科技,作者:袁宁。转载已获授权。)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