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硅星人Pro,作者:王飞,授权站長之家转载发布。
著名社會人類學教授項飙曾經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概念——"附近消失"。他認爲,在全球化和數字化的浪潮中,我們與身邊500米範圍內真實生活空間的聯系正在逐漸斷裂。
"附近消失"的含義是說,在數字化的高速車道上,我們習慣了指尖觸達世界,卻漸漸忘記腳下的距離。十年前,人們習慣走出家門與便利店老板打個招呼,早晨的早餐攤會有常客的問候,甚至樓下理發店師傅還能記得你上次的發型。那時的“附近”,意味著熟悉的街道、熟悉的面孔,以及那些帶著溫度的日常瑣碎。
而今天,我们的生活被彻底重排。线上购物、外卖、即时配送、社交媒体和短視頻,在极大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让线下的触点变得稀疏甚至陌生。我们可以轻松地与千里之外的朋友聊天,却不知道楼下新开了什么店;我们熟悉网络上的虚拟社区,却对门口的邻居一无所知。
這種"附近"的消失,不僅僅是地理概念的模糊,更是一種生活質感的流失。我們生活在一個看似無限連接的世界裏,卻發現自己與最貼近的現實世界漸行漸遠。
這種變化並非全然負面。線上確實給了我們便利和效率,讓信息觸達與服務供給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但它的代價,是人與“附近”的關系被稀釋:熟悉的街區變得陌生,原本該有溫度的社區生活,變成了匿名化、碎片化的交付與消費。“附近”從生活中最真實的半徑,逐漸淪爲數字地圖上的一串POI數據。這種割裂感像極了現代人的處境:我們在線上無比活躍,卻在真實空間日漸孤獨。
如何重新建立與"附近"的聯系,重新發現身邊5公裏範圍內的生活可能性,成爲現代人面臨的重要課題。
而最近,高德地圖推出的2025版本,或許爲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可能性——用AI重新塑造現代人與"附近5公裏"的關系,讓技術成爲連接虛擬與現實、重建附近關系的橋梁。
在這樣一種“附近逐漸抽象化”的時刻,高德地圖2025的出現頗具技術戲劇意味。
AI探索讓"附近"重新鮮活
高德地圖2025最引人注目的創新,在于它對"附近"概念的重新定義和智能化改造,讓“附近”重新變得鮮活。過去,我們的地圖應用更多是被動響應用戶需求——我們打開地圖,多數時候是爲了找目的地、規避擁堵、搜索某個餐廳或加油站。而新版本的高德地圖,則試圖成爲一個主動的生活夥伴,通過AI技術重新激活我們與周圍環境的連接。
它在主動思考:你可能會需要什麽?
由原先簡單的"附近"功能升級而來的"AI探索",在更廣泛的時空維度內,基于認知模型爲用戶推薦"超預期"的潛在目的地。從我們的體驗來看,這不再像是簡單的距離排序,而是一種基于深度理解的智能推薦。
例如,當用戶習慣在周末午後去公園慢跑時,高德便會結合天氣、時段等關聯因素進行分析,經過多因子交叉驗證後,適時主動推送周邊新開放的生態跑道、戶外健身節活動或小衆秘境路線。工作日的傍晚,系統會根據用戶的日常上下班時間規律,基于更真實的導航狀況,推薦附近的解壓好去處。甚至會根據季節變化,推薦限定的趣味出行體驗——秋日紅葉觀賞路線、冬季溫泉之旅等。
這種推薦的精妙之處在于,它不是基于冰冷的數據算法,而是對用戶生活節奏和偏好的深度理解。
在高德産品負責人看來,這樣的用戶需求幾年前就有,但原來沒有實現方式。“現在高德也有機會能給出用戶新的答案。”
如果說"AI探索"是對可能性的拓展,那麽"AI即刻"則是對即時需求的精准把握。基于"時間遞進+空間演進"雙軸排序模型,融合當前時空位置,系統能夠精准預判用戶的即時出行需求,主動規劃下一步行程。
這種即時性的預見性服務,幾乎覆蓋了用戶全天候的出行場景:當用戶有航班且遇到機場高速擁堵時,"小高老師"會結合實時路況與航班動態,提前推送"建議提前20分鍾出發"的提醒及備選路線;差旅途中,系統會基于真實到店的狀況,主動推薦更便捷的酒旅或生活服務;周末則依據當下時節,推送更適合用戶的個性化遊玩景點,而不是某個廣告點位。
“AI探索”更像是對傳統“附近”功能的升級,“AI即刻”則像是隨身的智能秘書。
"用户常有多个需求,睙徵午餐后想喝奶茶是即时需求,晚上6点的聚餐则非即时需求。过去我们仅满足单次搜索,未充分挖掘需求间的联系。"而现在,系统能够以"事件"的方式重组用户需求,将分散的需求串联成完整的生活场景。
這些體驗無縫連接,融入出行生活的每個環節,真正實現了從"被動響應"到"主動服務"的進化,讓"附近"不再是靜態的地理概念,而是動態的生活夥伴。
空間智能:從連接到理解的技術
在高德CEO郭甯看來,這意味著一次質變:“不同于語言智能,空間智能是在三維空間和時間中感知、推理、和行動的能力,也意味著我們對‘連接真實世界’的使命演繹,將進一步躍遷至‘理解’真實世界。”
高德地圖2025“主動理解”能力背後的核心技術創新,源于高德對空間智能的探索。這不同于我們熟悉的語言智能,而是一種在三維空間和時間中感知、推理和行動的能力。
與常見的對話式AI不同,空間智能更複雜:它不僅要理解語言,還要理解空間、時間和動態事件之間的關系。高德積累了二十多年的地圖數據、路網信息和交通行爲模型,並通過與阿裏通義等大模型體系的合作,構建出了名爲“小高老師”的智能體。
這個智能體能夠感知用戶的多模態輸入(語音、文本、視覺),結合實時定位和環境狀態,進行推理、規劃,並動態調用高德內部近百量級的工具進行執行和反饋。“高德采用了先進的Agent框架,它可以規劃、決策、執行、反思,是支持深度研究的前沿架構。”高德AI技術負責人表示。
而高德地圖2025中業內首個專精出行生活的智能體——"小高老師"。這是一個通過主動搜索對話和被動推薦引導構建的統一智能體框架,其運作流程可以分爲四個主要階段:
需求感知階段:系統通過感知用戶的動態行爲(視覺、語音、文本輸入等)和靜態狀態(定位及周邊時空感知)變化,結合環境上下文的時序變化和實時特征,全方位理解用戶真實需求。這就像一個貼心的朋友,不僅聽你說什麽,還能觀察你的行爲模式,理解你的未言之意。
思考決策階段:基于感知處理後的信息,主智能體進行多輪推理、規劃、執行和反思的循環,通過協同調用最合適的子智能體和特色工具,整合內外部不同渠道的知識庫,彙總最終可提供給用戶的豐富信息和行動建議。"大模型能自動思考解決問題所需的步驟,決定先做什麽後做什麽。如果發現結果不符合預期,它會自動反思並嘗試新路徑。"
總結生成階段:智能體集合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當前時空環境和服務特性,將思考決策階段彙總的豐富信息和行動建議,加以綜合理解和總結,生成最終答案、信息彙總以及可執行的行動方案。
場景交付階段:通過高德APP中的AI領航、AI即刻、AI探索等多種創新界面和交互場景,將總結信息和決策方案的最終結果呈現給用戶,並實時收集反饋,通過強化學習機制持續優化模型。
高德AI技术负责人称,这套架构的技术挑战在于——高德场景复杂度業界少见,技术框架需要支撑复杂工具场景,灵活选择离线/在线计算、规则/大模型推理。但正是这种复杂度,让系统能够真正理解和适应现实世界的多样性。
技術人文主義的實踐
在項飙的觀察中,現代人與"附近"的關系是割裂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地方,卻不真正了解這個地方。而高德地圖2025通過AI技術,試圖修複這種割裂,讓技術成爲重新發現和理解"附近"的工具。
重新發現可以是一次主動的詢問,也可以是一種被動的提醒。例如當你詢問"左邊的公園是什麽"時,系統不僅能告訴你答案,還能結合你的位置、方向、偏好,爲你推薦相關的活動和體驗。這種交互方式也讓地圖不再是冰冷的導航工具。
傳統的生活方式往往是被動的——我們根據已知的信息做出選擇,很少有機會發現意想不到的可能性。而AI探索和AI即刻功能,讓我們有機會跳出慣性思維,發現身邊5公裏範圍內的更多可能性。
高德地圖2025的價值,在于它體現了一種技術人文主義的理念——技術不是爲了炫耀算力和算法的複雜,而是爲了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和有意義。
我們感覺,它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高德地圖2025爲重建社會連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當我們通過AI發現了身邊的新去處、新體驗時,實際上也在重新建立與周圍環境和社群的聯系。
這種連接不是虛擬的,而是基于真實地理空間的。它讓我們重新關注身邊的世界,發現被忽視的美好,從而修複現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疏離感。
從産品的技術角度出發,高德地圖2025的推出,標志著地圖應用從工具屬性向夥伴屬性的轉變。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更快的導航、更准確的定位,更需要重新發現和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高德地圖2025不僅是“工具”更提供了這種“情緒屬性”——通過空間智能技術,爲我們提供了重新認識"附近5公裏"的可能性,讓技術成爲連接虛擬與現實、重建生活質感的橋梁。
正如郭宁所期望的,希望推动AI从"对话工具"蜕变为"行动伙伴"。在这个愿景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未来,更是生活的未来——一个技术与人文深稛嶷合,虚拟与现实和谐共存的美好未来。
當我們重新發現身邊5公裏的豐富可能性時,或許也就重新發現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它的意義不再僅僅是技術數字上的進步,更是我們對現代生活方式的深度思考和積極回應——這似乎才是高德地圖2025的最大價值所在。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