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Tech星球,作者:任雪芸,授权站長之家转载发布。
大模型重塑了人工智能的産業格局,但卻沒有徹底顛覆人類的生産模式。
在這背後,並非其技術力量不足,而是當前的應用形態仍停留在“工具賦能”的初級階段,大模型的潛力被束縛在碎片化場景中,未能轉化爲重構生産邏輯的核心動能。
正如360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周鴻祎所言,大模型的能力其實已經相當強大,甚至超越了我們中的許多人。只是其潛力尚未被挖掘。
而挖掘的關鍵工具就在于專業的AI智能體(AI Agent)。一个能帮助人类,自主运用AI规划任务并执行的软件系统。
这一工具的价值与前景,已在市场数据中显现。国际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报告显示,这一市场的规模将从2024年的51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47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4.8%。
然而,在这轮爆发式增长中,行业却暗藏隐忧。Gartner的研究指出,当前70%的智能体产品属于 “功能冗余的半成品”。
這些智能體既未能承接大模型的技術潛力,也無法真正滲透到産業場景中解決實際問題,這也讓行業迫切需要能真正貼合産業需求、釋放大模型價值的智能體解決方案。
正是基于這樣的行業訴求,360旗下的納米AI自今年6月推出以來,其叠代升級始終聚焦行業真實業務場景。8月1日,納米AI再次完成雙重升級:品牌名稱從納米AI超級搜索簡化爲納米AI,産品能力則從超級智能體進化爲多智能體蜂群。
這種“多智能體蜂群”的進化,恰恰直擊了智能體産業落地的核心矛盾。
通过多个专业化智能体的协同联动,既避免了单一智能体功能冗余的弊端,又能精准嵌入企业复杂业务场景的每一个环节,让 AI 从“浅层展示”走向“深度赋能”,真正兑现智能体应有的产业价值。
智能體進化:從單一個體到L4級多智能體蜂群
2025年3月6日,一段由AI智能體Manus生成投资分析报告的视频横空出世,引爆全球科技圈。Manus首发版的亮相,标志着L3级自主规划智能体实现了重大突破。要理解这一突破的分量,不妨回望智能体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L1級聊天助手,以GPTs爲典型代表,本質僅是對話窗口。它們的功能局限于提供建議或情感陪伴,屬于“玩具級”智能體,短板是缺乏任務執行能力,難以真正解決實際問題。
隨著技術進步,L2級低代碼工作流智能體應運而生。像Dify這類的的自動化工具便屬于此類,能通過低代碼平台搭建簡單任務流程,但交付的多爲半成品工具,最終環節仍需人工介入,無法實現完全自主閉環。
Manus所代表的L3级智能体,彻底打破此前局限,真正具备自主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成为AI智能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无独有偶,彼时360旗下的纳米AI也已经达到L3级别,其拥有的5万+垂直专家智能体,能完成多步逻辑推演并调用工具,在单领域展现出强大能力。
盡管L3級智能體已實現單領域複雜任務的自主閉環,但當面對需要跨工具、跨領域協同的超級任務時,仍顯力不從心。
360集團副總裁、納米AI負責人梁志輝向Tech星球解釋了瓶頸:單智能體執行100步任務時,每步工具調用成功率即便達90%,20步後整體成功率也會跌破50%,多領域協同的複雜任務更難突破這一局限。
爲突破這一困境,納米AI的升級給出了針對性方案:它不僅成爲全球首個真正進化至L4級別的智能體,更首次實現多智能體集群組隊,如同蜂群般通過高效分工協作,系統性破解了跨領域複雜任務的執行難題。
據Tech星球了解,納米L4級多智能體蜂群的高效協作,依托三大核心技術構建基底。
異構同源的通信機制是智能體“高效對話”的基礎。梁志輝形象地比喻,“這就像不同武器要協同作戰,必須有統一的通信協議。我們的多智能體蜂群裏,寫腳本的智能體、生圖的智能體、剪輯的智能體,雖各司其職,但能通過這套機制實時共享任務目標、進度細節,甚至理解彼此的執行邏輯。”
并行执行的引擎则打破了单智能体的“排队”局限。“过去单智能体生成120个分镜,只能一个接一个处理,现在多智能体蜂群可以让120个分镜专员同时开工。” 梁志辉解释道,就像工厂的流水线从单工位变成多工位并行。
共享记忆则确保了任务执行的 “连贯性”。梁志辉强调,这相当于给整个蜂群配了一个“共享大脑”。所有智能体都能访问任务的完整历史,包括用户需求、中间结果、调整意见。 例如,生成電商带货视频时,用户要求 “增加商品特写”,智能体也能从共享记忆中读取此前的商品参数,避免重复标注。
此外,技术落地的门槛也大幅降低。纳米AI的智能体工厂通过无代码化能力,让用户无需编程,只需从工厂挑选现成的专家智能体,如 “视频剪辑师”“配音专家”等,用鼠标简单连线,就能像搭积木一样组建专属团队。
從工具到夥伴,納米AI正在重塑生産力邊界
当L4级多智能体蜂群依托三大技术突破,完成从单智能体到群体协同的进化。这种进化已转化为产业革命的动能,持续渗透到内容生产、電商等诸多场景。
内容生产行业,传统视频制作模式长期面临协作复杂、效率偏低的问题。一条优质短視頻的诞生,通常需要脚本撰写、分镜设计、拍摄、剪辑、配音等多个岗位人员协同作业,整个过程要耗费数天时间,不仅人力成本高昂,而且各环节衔接中容易出现信息偏差,影响最终效果。
對于長視頻制作而言,挑戰更爲突出,一部十幾分鍾的短片,從前期構思到後期渲染完成,需要專業團隊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較高的制作成本讓許多個人創作者望而卻步。
但納米AI爲視頻制作帶來了高效便捷的新方式,在“一句話生成爆款視頻”場景裏,用戶只需要輸入一句話,就能生成一條符合預期的完整視頻。
睙徵用户输入 “卡皮巴拉的一天” 这样的创意时,纳米AI能够自主启动全流程创作。负责文本处理的智能体会理解创意核心,生成符合逻辑和风格的脚本;视觉设计智能体依据脚本和场景资料,设计出合适的分镜,并渲染出具有特点的画面;音频智能体则匹配相应的配音,并调整口型以实现同步,最终在短时间内完成一段角色形象保持一致的视频。
對于長內容制作,納米AI同樣表現出色。用戶上傳劉慈欣小說片段後,智能體能夠將文字內容轉化爲數量可觀的分鏡,進而制作出時長近5分鍾的短片。這些短片的畫面質量接近專業水准,鏡頭的推拉搖移等運鏡方式也符合敘事邏輯,能夠很好地呈現小說的內容和氛圍。
梁志輝提到,用戶用劉慈欣小說生成了4分鍾短片,也嘗試用另一個劇本生成了9分32秒的視頻,“每分鍾接近120個分鏡,幾百步調用,全程不出錯”。
他告訴Tech星球,相較于此前L3級智能體制作90秒長度的視頻,L4級納米AI已可支持10分鍾左右的長視頻生産。平均單任務消耗500萬至3000萬token,任務成功率高達95.4%。
也就是说,纳米AI不仅显著提升了长视频制作的效率与稳定性,更以 “10分钟”这一里程碑式的长度,印证了多智能体蜂群的决定性价值。
在電商等领域,这一技术也得到了应用。它能帮助商家更便捷地制作产品宣传视频,有效降低营销门槛 。对中小商家而言,批量制作不同版本的带货视频也由此成为可能,大幅降低了入局门槛。
在高效完成复杂任务的同时,纳米AI还通过机制设计确保结果的精准可控。针对视频制作、電商营销等场景中可能出现的细节偏差,其内建了服务于AI与人类的双向协同机制,其中 “人在回路” 机制尤为关键。
用戶可在智能體執行過程中隨時介入,對腳本、分鏡、畫面風格等環節進行調優修正,既保留了AI自主創作的高效性,又通過人類幹預解決了複雜任務中可能出現的細節偏差問題,讓技術輸出更貼合實際需求。
不止视频场景,目前多智能体蜂群已覆盖视频制作、電商带货、行业研究等场景,未来将向金融、医疗等领域拓展。
從單純的效率工具,到能自主協作、靈活適配人類需求的夥伴,納米AI的進化不僅打破了內容生産的壁壘,更重新定義了生産力的邊界。這種從工具到夥伴的跨越,正在讓生産力的天花板不斷提升,爲産業創新注入全新可能。
下一個時代:讓Agent去生成Agent
若说L4级别的智能体,如同你雇用了一支分工明确、协作紧密的团队。它们能代你执行任务,且可按需无限扩展规模,最终高效达成目标;那么L5级别智能体,便是能自主打造这类团队的 “超級智能體”。
梁志輝團隊也曾在內部多次探討L5智能體的核心定義,認爲其關鍵或許在于“智能體生成智能體”,一旦具備這種能力,便已非常接近真正意義上的通用人工智能。
爲向這一理想邁進,納米AI已構建起業內領先的AI算力與生態基座,爲L5級能力的實現打造根基。
納米AI多智能體蜂群能力表現優異的技術支撐,在于其擁有行業領先的多智能體蜂群引擎,這是多智能體蜂群能夠支持無限工具調用、無限上下文長度,可以執行無限步驟超級任務的核心。
目前纳米AI 已上线10+类多智能体蜂群,涵盖视频制作、内容创作、行业研究、電商带货、旅行规划等多个场景,这些多智能体蜂群由每个行业的业务专家主导定制,更懂用户,更实用。
按照其规划,通过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协议)集成海量生态伙伴资源,可让大模型与MCP工具技能自由组合,突破现有同类工具。
隨著專業內容搜索能力將持續強化。後續,開發者可在納米AI平台上架自有MCP工具,直接獲取終端用戶的付費收入,由此形成平台、開發者、用戶三方共贏的完整閉環,構建起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这一逻辑恰似“iPhone+iOS”的生态体系:硬件终端为基础,MCP架构为纽带,开发者与用户共同繁荣生态,而这样的生态,正是支撑 “Agent生成Agent”从概念走向现实的关键因素之一。
AI大戰的下半場,行業敘事正從炫技轉向産業落地,真正走進普通人的生活,成爲能實實在在提升生産力的工具。
纳米AI的快速迭代,恰恰回应了市场的这种深层需求。它没有困在技术进化的自循环里,而是在具体场景中拿出了扎实成果:长视频制作效率的突破、電商营销门槛的降低,每一步进化都紧扣为人解决问题的核心。
與此同時,在從技術可能性落地爲實際生産力的過程中,納米AI已率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這種先解決當下問題、再奔赴長遠目標的路徑,既守住了AI的價值根本,也爲行業進化指明了清晰方向。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