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娱乐独角兽,作者:李寻欢,授权站長之家转载发布。
“AI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産物,也是我們跨越未來的重要助力。”通用人工智能時代,著名人工智能研究學家肖博士,在某項目出現重大突破後,向全世界發布了含有上述內容的AGI時代宣言。
“您覺得在大勢所趨的當下,這個世界還有人工智能尚未普及的地區嗎?”面對記者的這一疑問,肖博士開了一個玩笑,“也許,銀河系之外”。
可在他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卻是破敗的村莊、哭泣的孩童、熊熊燃燒的大火和一個受了重創的機器人。無需多言,這是一場關于權力、恐懼、黑心專家、科技倫理和生命本質的啓示錄。
但別誤會,這不是什麽最新出爐的科幻大片,而是一部時長只有30分鍾的微電影《我在猶豫》。它出自快手可靈AI與星芒短劇聯合出品、異類Outliers團隊制作的全球首部AI單元故事集《新世界加載中》。
這一由可靈AI打造的故事集共包含7部單元劇集,涵蓋科幻、奇幻、曆史、荒誕喜劇等多元題材,美學風格也很多樣,從賽博朋克到東方水墨,從黏土動畫到黑色幽默,應有盡有。總時長達180分鍾,是目前業內已知題材涉獵最廣、敘事體量最大的AIGC劇集作品。
從6月26日在北京舉辦首映禮,到最後一個故事《我在猶豫》播出,截至發稿前,《新世界加載中》已正式收官。作爲首個全網多平台播出AI劇集,其總曝光量13.7億+,總播放量1.97億+,其中《馬丁症》單劇集播放量破1億。
从该故事集的剧情、美术、动捕、角色表演、镜头调度等维度来看,作为全球首个用户可用的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影视 AIGC技术实现了一定突破,带给了行业更多想象空间。
作爲平台方,快手也在與這些最前沿的影像創作者們一道,拓寬AI影像的邊界,探索AIGC在動態化前期、動態化生成和工業化落地的全新可能。
從7個不同次元的拼圖,
看“人+AI”的共創
“《新世界加載中》當中,我們采用的是單元劇的結構,像是7個不同次元的拼圖,拼成一個我們對于AI敘事的最初幻想。(我們希望借此)探索AI在不同風格、不同故事中的拓展表達。”異類Outliers團隊創始人、《新世界加載中》總導演陳翔宇如此表示。
從《新世界加載中》的落地效果看,它的每一個單元的確如陳翔宇所說,做到了風格不同、故事不同,給人的觀感像是一部精品小說集,在翻開下一個故事之前,永遠不知道它會是什麽味道。
《馬丁症》裏,主角王涵每過24小時,靈魂就會穿越到不同人的身體裏,戰士、科學家、宇航員……這樣的日子,他已經過了2000年。但他最想做的,是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過去,救回那個他失去的孩子。這種“土撥鼠之人”的設定,讓他的穿越成爲了因果、選擇與悔恨的悖論之旅。
《好夢》,講述被基因改造的半狼人“李”如何逃離實驗室,並與一個實驗性女孩相依爲命,最終,他在女孩墓前放了她最愛吃的冰淇淋。關于複仇與救贖的黑暗童話,科技版“這個實驗體不太冷”,即使世界充滿背叛,愛與勇氣依舊能帶來“好夢”。
《宇宙肥腸》作爲一部充滿科幻喜劇色彩的微電影,不僅故事荒誕、情節幽默,還對當下急功近利的社會現象進行了調侃。
《不可饒恕》時長不到15分鍾,卻通過一個日本少年被軍國主義洗腦成爲加害者的悲劇,揭露了細菌戰的人類本質。該少年從純真到扭曲的過程,跟《南京照相館》中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日軍攝影師伊藤秀夫幾乎別無二致。
《虎与旅行者》是一则温柔的自然寓言,告诉我们人与自然也能和谐相处;《桃源》则像是《虎与旅行者》的反面教材,用贪婪的胡氏兄弟、沉迷功名的书生禑崴的下场,讲述最具有东方色彩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们也与心存善念的少年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在犹豫》是《新世界加载中》里科幻色彩最浓郁的那部。在AGI時代,外星生物摧毁月球引发全球灾难,肖博士提议用超級AI來應戰,但當超級AI觉醒了智慧呢?一部关于造物主与造物、恐惧与渴望的科技倫理史诗也就跃然纸上。
《新世界加載中》的風格差異雖然巨大,但創作理念卻高度一致,即人+AI共創。
这些故事并非简单的一键生成,因为主创要面对的“不是成熟的制作工业,不是已有的制片体系,而是一组组不确定性很高的模型算法”,所以他们必须根据已有的(或者自研)技术去建立阶段性的、不断更新的 AI 制作体系。
從腳本到美術,從動畫到算力儲備,從算法測試到最終成片,每一步需要在表達和執行性之間反複試探。如此循環往複,才有了我們看到的《新世界加載中》。
持續爲影視賦能,
AIGC或重構內容創作生態
從AI發展現狀與影視創作的關系來看,《新世界加載中》的最大作用,是通過其創作方式、創作流程及落地效果,爲“今日之技術如何持續爲影視賦能”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力。
在內容和畫面上,這種想象力體現在電影級別的質感。
判断一部AIGC作品好不好,因素有很多。睙徵人类或类人生物是否有恐怖谷效应?动态画面是否会穿模?整体风格是否一致?光影是否有立体感?人或动物的毛发是否足够真实?故事是否有足够的逻辑和因果关系?
《新世界加载中》给出了不错的答卷。睙徵《好梦》,水面上是波光粼粼,水下战斗有流畅衔接,同时又能兼顾到小女孩的毛发。尤其是在一个相对连续的长镜头里,小女孩走向镜头,表演非常细腻,连主创团队都感觉惊喜。
在創作形式和生態上,則體現在它有極大可能將其進行重構。
在陳翔宇看來,相較于實拍和動畫,它不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試錯空間的革命性釋放。
“借助可灵 AI,我们很好地实现了人物与风格一致性的问题,让整部作品的每一帧画面都实现了丝滑转场。此外,角色口型与对话内容的精准匹配、大量打斗爆炸等复杂场景的流畅性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而具體到市場,不管是蓬勃發展的微短劇,還是各大平台上湧現出的視頻,都對成千上萬,乃至數以億計的用戶形成了持續吸引,而AI在其中的貢獻頗多。
在微短劇上,AI的重要性體現在制作前期預處理,以及對想象力的放飛、視覺效果的呈現上。
當下的微短劇,主要集中在都市、甜寵、偶像等布景簡單、易于拍攝的領域,連民國、曆史、懸疑類都十分少見,更別提制作難度更大、拍攝成本更高的奇幻、科幻類。AIGC的出現,或可大力填補短劇在這些類別上的空白。
在短視頻上,全AI制作都已屡见不鲜。
誠如馬斯克在評論一則由可靈AI生成的視頻內容時,判斷表示:“AI娛樂産業正在發生飛速變化”。
以AIGC的發展速度來看,眼下是1分鍾的AI視頻,是5分鍾的AI短劇,15分鍾的AI微電影,未來就可能是成熟的AI電影,甚至像《西蒙妮》裏描述的那樣,出現以假亂真的AI明星。
可靈AI聯合快手星芒,
AIGC新世界還有多遠?
作爲當下題材涉獵最廣、敘事體量最大的AIGC劇集作品,與其說《新世界加載中》是一種重大突破,不如說它是AIGC于當下的初級階段,在影視創作上進行的一個重要探索。要想應用化、商業化、全民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而爲了AIGC能夠更好的落地,進一步縮短這個路程,快手和可靈AI這兩年做了不少的努力。
首先,是研發幾乎不設上限。可靈AI人工智能技術負責人張迪在《新聞聯播》采訪中透露:“(快手)每年都投入超過100億人民幣的研發費用。”
而據程一笑表示,快手將在未來3年甚至更長時間進行更大規模的capex和研發投入,這意味著,快手對于可靈AI的重視程度超乎業內想象。
如此高昂的研發成本,換來的是高速發展的模型水平。
自2024年6月發布以來,可靈AI便是全球領先的真實影像級視頻生成大模型。既能夠生成大幅度的合理運動,也能模擬物理世界特性,具備強大的概念組合能力和想象力,生成的視頻分辨率高達1080p。
今年4月,可靈AI升級到2.0,面向全球正式發布可靈2.0視頻生成模型及可圖2.0圖像生成模型。從實操效果看,可靈AI2.0模型在動態質量、語義響應、畫面美學等維度,保持全球領先;可圖2.0模型則在指令遵循、電影質感及藝術風格表現等方面顯著提升。
5月29日,可靈AI推出全新2.1系列模型,展現了超高性價比和業內領先的生成速度,高品質模式(1080p)下,生成5s視頻僅需不到1分鍾,處于業內領先水平。
7月10日,可靈AI上線可圖2.1模型,在多個維度實現了全面升級,包括指令遵循能力的大幅提升、驚豔的人像美感和電影質感以及超180多種不同風格的響應能力。
在年初的財報電話會上,程一笑曾自信表示:“通過行業調研,有信心認爲目前可靈AI圖生視頻的綜合效果位列全球第一。”
市場反饋證實了這一點,據全球大模型整合應用平台Poe2025年5月報告顯示,可靈AI系列模型占據全球AI視頻生成工具市場30.7%的份額,超越Runway和谷歌Veo2,穩居行業首位。
從各方披露的數據來看,在各大互聯網巨頭揮金如土的AI賽道,快手並非投入最高的那一位,但他強就強在,在改造升級現有業務的同時,創造了AI視頻內容生産的新賽道。
模型“能用、好用”的結果,則是用戶規模增長迅速,商業化卓有成效。
據快手公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顯示,自可靈AI商業化以來,截至2025年2月,累計營收超1億元。而從去年6月發布至今年4月,在10個月的時間裏,可靈AI的全球用戶規模突破2200萬,月活用戶量增長了25倍,累計生成超1.68億個視頻及3.44億張圖片。
这之于快手来说,可以进一步升级其作为短視頻生产和消费社区的领先地位。而对于行业来说,则提供了一个优秀打法以供业内参考:左手联手头部创作者进行示范,吸引专业用户和普通用户的共同关注;右手与自身产品形态相结合,在实操中进行技术迭代。
睙徵去年7月上线,在快手星芒播出的《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便是国内首部AIGC原创奇幻微短剧。去年12月,快手又联合李少红、贾樟柯等9位知名导演共同发起“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
今年4月,快手启动“可灵AI NextGen 新影像创投计划”,让越来越多AIGC创作者参与到影视、电视制作、廣告、游戏等专业行业的创作中。现在更是祭出了《新世界加载中》这一大招,重新定义了AI技术在短剧创作中的新高度。
從AIGC影視化創作的發展階段來看,它當然還處于初級,但從發展趨勢看,它無疑會讓每個普通人都有機會打破行業和文化壁壘,實現創意生産力的工具平權。
屆時,人+AI的共創模式會被普遍接受,內容創作生態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與AI則會互相賦能,科技與生産力互相轉化。
這是一副美好的未來圖景,也是互聯網戰局從流量戰變爲存量戰後的必經之路。唯一的疑問是,這樣的圖景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