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AI)已成爲推動新型工業化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技术的深稛嶷合和创新应用,正在重新定义工业生产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并激发出前所未有的高质高效生产力。
“在这一背景下,新型工業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制造模式,而是向着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的方向迅速演进。”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WAIC2025)上,記者從全球最大的AI+机器人独角兽企业梅卡曼德获悉,聚焦AI赋能新型工業化的重点,探讨如何利用AI技术推动工业领域的创新突破和转型升级,为全球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直是梅卡曼德的重点发力方向。
以增量形式融入傳統行業和産業鏈
在WAIC2025主论坛上,梅卡曼德机器人创始人兼CEO 邵天兰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联通等产学研不同领域的嘉宾,共话智造新范式,从技术变革、生态构建、实践落地等方面为“AI+制造”勾勒出清晰路径与未来愿景。
针对主持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巫彤宁提出的3个问题:“怎么样面对多品种小批量与个性化生产场景,智能化机器人在感知规划执行中最核心的一个技术挑战是什么?”“如何构建机器人与数据中台闭环控制以实现更高端的制造要求?”“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業化生态发展方面有什么建议?”时,邵天兰从应用角度解题,给出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可供行业参考的标准答案。
“當前,工業化生産模式已從大規模生産逐步邁向高度定制化、柔性化。智能機器人作爲這一轉型的基礎載體,其角色發生了重大轉變。它不再僅僅是自動執行任務的工具,而是需要理解生産策略,並在複雜多變的生産環境中實現精准控制。”邵天蘭指出,在面對多品種、小批量、個性化生産場景時,機器人須具備強大的基礎能力,像常見的物品識別、分析、操作能力,以及對物理世界的理解和常識推理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不同的生産現場快速部署並高效工作。
他舉例說,梅卡曼德機器人是全球第一個實現智能機器人在工業領域大規模應用方面取得顯著成果,應用量從3位數躍升至5位數,“從幾十台到上萬台,這個過程走了好幾年。但是我們看到從上萬台到幾十萬台的前方,這預示著行業即將迎來更大的爆發。”
“人工智能新技術應該以增量的形式融合進傳統行業和産業鏈之中,與行業標准與習慣相向而行。”邵天蘭強調。
具身智能推動工業系統革命
当前,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熱點,具身智能正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验室走向现实。
在WAIC2025“智慧中信,共創新可能”2025科學産融創新發展論壇上,梅卡曼德機器人創始人兼CEO邵天蘭、開普勒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兼CEO胡德波、中信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助理單振雷、中信重工開誠智能裝備總經理助理孫甯、中信建投證券機械首席分析師許光坦等,圍繞“具身智能機器人科産融創新發展”展開了深入討論。
從實驗場到應用場,由“舞台秀”轉戰“365行”,智能機器人真正實現具身智能,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邵天蘭高屋建瓴地提出,具身智能的廣泛滲透必將塑造新型生産關系,推動人機協作走向人機共生的新秩序。當前,智能機器人正深入生産一線和社會服務領域,成爲生産過程中人類勞動者的“智能合作者”,實現從傳統的“人主機輔”向“人機共創”分工轉變。
“我們已經站上了具身智能爆發的臨界點。”邵天蘭在下判斷的同時也抛出問題:面對技術難題的層層包裹,具身智能如何進入應用場?
“客戶最終在意的並非技術路線,而是自身問題是否得到解決,以及是否具備足夠的效率。”他在舉例時說,梅卡曼德經過多年發展,現已能做到銷售一代、改進一代、預演一代。其技術路線既能實現短期落地,又能保障長期發展,且該商業模式在過去幾年已得到驗證。
“技術發展到後期,不只是單純的技術進步,産品形態、商業模式以及公司整體架構等方面都會發生變化,這是我們這些年親身經曆所感悟到的,很多時候這種産品形態、節奏、發展,還需要企業與資本協同一致。”邵天蘭說。
“從一個技術的原理到産品到大規模應用,最終形成一個成功的商業體系,一定是以年爲單位的長周期過程。”邵天蘭強調,機器人能走、跑、跳,並不是炫技,是對智能機器人控制水平硬件平台的一個綜合考驗。
“下一個風口是從走跑跳到能幹活,競爭的關鍵在于‘小腦’。”邵天蘭指出,要讓機器人能幹活,要解決它的感知局限、決策斷層、泛化瓶頸。具身智能不光是加在大腦,不光加在小腦,還要加在肢體上,需要打通大腦、小腦、肢體的具身智能技術路徑。
据悉,梅卡曼德自创立之初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专注机器人眼、脑、手技术自主研发,凭借通用机器人“眼脑手”全栈AI能力以及产品、服务、生态禑岖方位优势,梅卡曼德已率先实现具身智能机器人跨行业、大规模、全球化应用,践行“让技术真正被需要,让AI真正走入真实世界”的使命。当前,梅卡曼德产品已进入中德日美韩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众多“灯塔工厂”,服务100+《财富》500强客户,在机器人3D感知、视觉和机器人算法、机器人软件等领域形成了深厚积累。
2025年3月,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批准,梅卡曼德作爲牽頭單位及第一起草单位主持编制的《工业机器人 三维视觉引导系统 通用技术要求》(GB/T45501-2025)正式发布,并将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标准的发布,不仅填补了国内工业机器人三维视觉引导技术标准的空白,也为我国在三维视觉引导领域技术标准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AI与工业深稛嶷合,重视本土化,占领全球竞争先机
在WAIC2025展會上,150台具身智能機器人展示了從工業分揀到情感交互的突破性能力,標志著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千行百業。中國正引領這場以“感知-決策-行動”閉環爲核心的産業革命,2026年或成行業應用元年。
在WAIC2025“數據要素×人工智能+賦能行業高質量發展”論壇的圓桌對話環節,梅卡曼德機器人首席發展官韓卓,全球人工智能包容性網絡主席王曉梅,拓爾思首席數據官、數字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文雅等,圍繞“數據×人工智能體”的實踐經驗、挑戰、發展趨勢的看法及建議展開了深入討論。
“構建智能機器人與生産中台的數據與控制閉環,是實現高端制造的前提。”聚焦數據與AI融合趨勢及落地實踐問題,韓卓指出,智能機器人“眼腦手”作爲工業智能體最重要的部分,需要從“自動執行”升級爲“協同決策”角色。既要理解工業大腦下達的生産策略,又要在複雜多變的現場環境中完成精准動作。
“每個單點技術都要一流,作爲産品和業務才是一流的。”她分析指出,在場景落地過程中,最核心的技術挑戰,其實不是AI的單點技術,而是長鏈條技術的工程化、産品化。工業制造遠看是萬億市場,近看是一萬個億級市場。但要真正滲透市場,需要智能機器人高度“産品化”,在不同行業、場景、工藝能規模化複用。
在談到國際化和“出海”話題時,韓卓指出,當前,全球貿易格局深刻調整,不論是大型跨國企業還是中小企業,數智化都已成爲重要課題和核心競爭力之一。
“衆多科技企業正在全力構建全球化生態圈,以本土化深耕、多元生態合作、産品國際化升級、新興市場戰略布局及卓越海外客戶服務爲關鍵驅動力,驅動海外業務持續拓展。”她舉例說,新興市場如東南亞、中東及非洲地區,對數智化解決方案需求旺盛,是中國科技企業的重要發力點和業務增長點。她說,“這些地區制造業升級需求與中國技術供給形成互補,爲‘中國方案’輸出提供了廣闊空間。”
“相信AI會成爲決定智能時代主導權的關鍵變量。”在韓卓看來,工業AI落地,除了算力和參數,在更高維度上PK的,是AI企業“懂工業”以及關于工藝知識的深厚積累。
“做工業AI的企業有很多,但少數真正走得遠的玩家,都有一個共同點:既有技術,又懂得敬畏工業制造,還懂得敬畏現場。”韓卓總結道,“本土化也非常重要,要學好外語,理解文化,嚴格遵守當地法規。”
據悉,梅卡曼德作爲全球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獨角獸企業,此次重磅亮相WAIC2025前沿科技展區,現場展出了自研Mech-Eye高精度3D相機、Mech-GPT多模態大模型以及Mech-Hand五指靈巧手等通用機器人“眼腦手”全棧技術産品,以及雙臂機器人疊衣、人形機器人取貨、海量物體分揀等近10個前沿具身智能應用單元。
值得一提的是,梅卡曼德生动展示了其自研的通用机器人“眼脑手”如何融合多模态感知、自主认知与规划、智能运动控制与执行禑岖链条具身智能前沿技术。该技术体系具备强大的识别、理解及操作能力,通用性及泛化性能强,能够适配各类机器人形态、物体、任务及环境。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