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卡思数据,作者:卡思数据,授权站長之家转载发布。
要實現對宇宙的監測,需要什麽?
科技博主@差评君 的答案是,一口直径500米的电子信号锅——用专业的说法,中國天眼FAST。
在7月的一支视频中,他与团队亲临中國天眼现场,深入浅出地为观众讲解天眼运行原理,视频一经发布便收获了13.7万次点赞,引发了观众对先进科技的惊叹与感慨。
中國天眼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口徑達到500米,坐落于貴州平塘縣一片蒼翠之中,如群山懷抱中的一枚銀色巨眼,晝夜不息诘問著宇宙的奧秘。
不久之前,這片從未向外界個體創作者開放的禁區,迎來了一支特殊的創作者團隊。
今年7月,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指导下,“科学追光计划·全国科普探访计划《Get了!中國天眼》”在抖音和抖音精选獨家推出,@迷因水母、@差评君、@中国气象爱好者 等来自天体物理、文学哲学多领域的十余名頂級知识创作者,成为了首个零距离探访中國天眼FAST的团队,在获得一手体验的同时,也将这鲜活的知识传递给用户,并收获了数不清的正向反馈。
促成创作者与中國天眼的合作,是抖音从“稀缺”维度出发扶持知识创作者的一个切片。
過去一年,抖音知識賽道不斷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優質內容,而平台對創作者的扶持也在向更深、更廣的維度前進,致力于通過IP活動、場景挖掘,爲知識創作者提供更多稀缺體驗,幫助其打破創作邊界。同時,這些稀缺內容也將進一步反哺內容生態,幫助平台築起堅實的差異化內容壁壘。
當“稀缺場景”成爲抖音推動知識內容升級的重要抓手,抖音的知識創作生態也在悄然邁上新的台階,而這,對于知識創作者,對于用戶而言,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次見證天眼的“稀缺”之旅
“这应该是我有生之年最难得的机会之一了。”站在中國天眼的现场,知识创作者@迷因水母 这样感慨道。
“如果把它倒滿礦泉水,那全世界每個人都能分到四瓶”——這種“龐大”如果不是身臨現場很難真正感受到其震撼。
为了抓住这次难能可贵的机会,创作者们自动“卷”成了天文特种兵:半个月的时间,@兔牙老白 的参考书看了好几本,还频频去图书馆借阅相关资料;@差评君 则买了一本厚实的参考书《天体学导论》,和团队一起深入研读;@星球研究所 的笔记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具体行程和知识点。
見證天眼的瞬間,身體上疲憊化作了創作的激情。
在中國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科学家们的帮助下,@差评君 深入探访了天眼的运行原理。为了让讲解更具系统性,他从射電望遠鏡的原理,讲到FAST的最初原址、攻坚难题,并加入大量可视化动画,降低了理解门槛,向大众直观展示了这口“直径500米的电子信号锅”是如何观测宇宙的。
暴露于群山之中的天眼如何应对暴雨、冰雹等极端天气?为此,@中国气象爱好者 找到了配置在天眼旁的航龙炮站。原来,在气象雷达的帮助下,各类气象数据和信息都会几乎无延迟地反馈到中控室,监测到雹云后就会激活自动化防雹系统,利用防空炮、人工增雨弹对危险的雹云进行精准打击,解除天气威胁。
为了探访天眼建设背后的科学家故事,@迷因水母 从“传承”的角度切入,用精美动画演绎了两代科学家攻破钢索不匹配、馈源舱超重的难题,接力建造中國天眼的熱血故事。天眼是理性与浪漫的造物,其背后也有一曲人类勇气的赞歌。这支视频收获了超22万人点赞,“怀念天眼之父南仁东”“致敬中国科学工作者”刷满评论区。
此外,还有@科技公元 通过细节拍摄和科学家访谈硬核解读天眼的技术,探秘馈源舱何以达成毫米级移动,带领观众近距离观看“眼睛”动起来;@星球研究所,拍下了从前从未有过公开画面的全站仪校准检测实验室、促动器实验室;擅长“翻拍课本”的@来看苏吧,则从科幻角度出发,讲述了天文体验馆主理人偶遇一名叫陈七的钦天监观星郎,两人跋山涉水寻找“星灵”,最终在中國天眼找到答案的故事。
当天眼在持续观测宇宙时,这些创作者也变成了用户“看世界”的“眼睛”。在创作者的镜头之下,天眼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其专业解读则进一步拉近了用户与科学之间的距离:以往只能见诸报道和学术期刊的科研成果,以“接地气”的形式触达了大众,作为“国之重器”的中國天眼变得可感可观,其背后两代天文人的坚守故事也更加真实而深入人心,一场创作者、用户共同参与的“稀缺”之旅由此顺利完成。
“殺入”稀缺場景,
爲知識創作者內容加碼
這不是抖音第一次整合各方资源,促成知识创作者与中國天眼这种稀缺创作场景的合作。此前,抖音就已经策划并撮合了多个活动,带领着一众知识创作者深入了不同领域的稀缺创作场景,以此帮助他们打开创作边界,从中提取鲜活、专业、有感知力的知识内容。
睙徵科普领域,早在去年12月,@毕导 便经由平台牵线,奔赴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周现场,感受“我被天才包围了”的盛况,圆了其作为科普作者的“诺奖梦”。总共三期的“诺奖定制视频”中,毕导不仅从第一視角帶領用戶沈浸式逛諾獎現場,打卡炫目的燈光秀,走進諾獎博物館,還采訪了諾獎獲得者本人。系列視頻吸引衆多用戶圍觀之余,也帶來了超77萬次點贊。
“毕导勇闯诺贝尔”是抖音知识在稀缺场景上的开门之作。今年年初,抖音又撮合@差评君 联动@国资小新、@中核集团,走进“华龙一号”漳州核电站,探秘核电站的安全性原理,由此发布的一条结合了实景拍摄与动画演绎的详细解析视频不仅获赞5.9万,还在评论区引起了大众的熱烈讨论。
而在此之外,抖音還將牽手30+先鋒企業,讓更多科技創作者走入平常難以接近的稀缺場景中獲得創作靈感,帶給用戶稀缺的知識體驗。
在自然科普领域,抖音则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联合发起了“国家公园奇境行”活动,覆盖武夷山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海南熱带雨林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五大国家公园,相关创作者可以在此活动中深入探索这些公园的种种奥妙,并将一场场自然盛宴盛宴呈现于用户眼前。
就在不久前,该主題活动的第一站便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落下帷幕。
據卡思了解,大熊貓國家公園除了1340只野生大熊貓外,還有川金絲猴、雪豹、珙桐、紅豆杉等8000多種與大熊貓伴生、被大熊貓「傘護」的珍稀動植物。豐富多樣的物種資源已然帶給自然科普類創作者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和創作思路,而有著多年野外動保經驗的專家在現場的專業指導則又爲內容的科學性與權威性提供了保障。也正因此,聚焦于不同領域的多個科普創作者都在這得天獨厚的稀缺場景中輸出了反響頗佳的知識視頻。
睙徵研究植物的@陈大奇的百草园 就在这片藏在古老森林中的森林秘境中,带领着用户近距离观察了自身不会产生花蜜,只能“空手套白狼”通过散发甜美香气来诱饥饿昆虫帮助传粉的“骗子”布袋兰;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活了400年的“巨树”紫果云杉;以及看起来清纯淡雅,实则有毒的毛茛科的短柱侧金盏花……跟随着她的镜头和讲解,用户得以见识了多种日常生活中难以看到的珍奇植物,不少人在评论区中感叹大自然的神秘和奇妙。
水生物爱好者@爱养鱼的卓林 则不仅用高清镜头捕捉到了羚牛、岩羊、蓝马鸡、小麂等陆地野生保护动物的活动轨迹,还将镜头对准了各种稀奇水生动物,如“手工大师”兼“水质检测师”石蛾幼虫、我国特有的物种西藏山溪鲵——这种生物习性怕熱耐冷,近年来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平日很难在动物园、水族馆见到,只能在野外碰运气。高清镜头和幽默科普既为用户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也拓宽了用户的视野,视频发布后,共收获5.6万点赞。
此外,@动物学博士陈睿、@老阳的奇妙电波、@小阳的昆虫世界、@临川问雪 等知识创作者也在抖音的活动中进入了这片物种丰富的原始森林,并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为用户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体验和科普信息,极大地激发起了用户的观看熱情和学习熱情。
大熊貓國家公園只是“國家公園奇境行”活動的第一站。以此爲開端,更多自然科普類創作者陸續深入了其他公園,帶領用戶獲得一手的自然體驗和稀缺的知識滿足感。
睙徵刚刚拉开帷幕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站中,粉丝量超2000万的@这不科学啊 便从室内实验室走向户外,开启了全新的探索。在这个有着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称的“秘境”中,他们带领着用户一起找寻、认识了20种蘑菇,并依次分辨他们的毒性,甚至还找到了传说中的灵芝,奇妙有趣的探索和互动带给了粉丝全新的体验,视频共收获16.3万点赞。
自然科普领域之外,抖音还在人文领域领域策划了“文脉里的中国”主題活动,集合地方城市资源,多方联动三苏祠、武当山、岳阳楼等10大国家文化地标,为人文类创作者拓展更多创作场景,助力他们通过精品人文内容破圈。
而隨著此前活動的陸續出圈,更多知識創作者感受到了抖音平台的加碼力度。不少創作者主動前來詢問合作機會,希望也能在這些稀缺場景中拔高自己的創作維度。
在“稀缺”中構築堅固的護城河
抖音,正在通過對“稀缺體驗”的持續供給,構築自己在知識領域的堅固護城河。
據卡思觀測,近一兩年來,抖音知識賽道呈現出了充沛的活力。
根據官方數據,截至2024年年底,抖音平台萬粉以上的知識創作者達到32萬名,全年創作了超5.7億條優質知識內容。科普、科技、文學、曆史、哲學、地理、數學等不同領域內都湧現出了衆多現象級案例。創作者覆蓋的知識領域越來越廣之余,內容也逐步向深奔赴,信息量大、內容翔實的超長深度視頻陸續湧出,引來衆多網友打卡收藏——據統計,過去一年,抖音超長知識視頻收藏量增長223%,分享量增長275%。
蓬勃發展的背後,離不開抖音對知識賽道的強勢扶持。
近一两年来,抖音在内容分发、搜索优化、原创保护、审核机制、专项扶持计划等层面已经做了诸多尝试和改进。与此同时,还建立了创作者成长体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跟进策划熱點。
今年4月,抖音更是推出了2025抖音知識創作砥砺計劃,聚焦自然科普、前沿科技、人文社科、名校名課四大創作方向,投入專項流量持續激勵優質內容;通過作者成長、創作變現、出版計劃三大作者服務專項體系,全年深度服務1000位優質作者。而爲創作者聯動稀缺場景,則是抖音從內容源頭處入手,全方位拓寬知識賽道的深度、廣度、寬度,由此搭建抖音知識生態的堅固護城河。
毫無疑問,相較通過二手資料整合加工而成的知識體系,稀缺場景本身就是知識富礦,其獨特價值不僅在于“難以抵達”,更在于“難以複制”。創作者一旦踏入其中,便獲得了打開知識寶庫的獨有密鑰。而抖音則通過資源對接將這把鑰匙遞到了創作者手中,讓他們能夠抵達那些想去的地方並親曆其中,真正讓“想做的內容”成爲“能做的內容”。
在卡思看來,這種親曆帶來的突破是顛覆性的。
當知識創作從“研究+表達”轉向“經曆+表達”,創作者的角色也迎來本質蛻變——當抖音不斷打通國家公園、科研重地、文化遺産等稀缺場景的通道,讓知識創作者置身其中時,他們獲得的不僅是獨家、一手素材,更是認知維度的提升,他們由此從“轉述者”蛻變爲“見證者”,基于真實體驗産出的內容轉化爲更有溫度、更有深度的生命敘事,也因此擁有了更直擊人心的力量。
與此同時,當下用戶對知識的渴求早已超越碎片化淺嘗,而稀缺場景下誕生的內容以其不可替代的真實性與深度,精准命中了用戶探索世界本質的深層需求——這種需求不僅是對知識的獲取,更是對真實世界參與感的無窮渴望。跟隨著創作者的鏡頭,他們得以親曆一場場知識探險,知識獲取從“被動灌輸”轉向“主動探索”,知識則從單向的告知變成了雙向的“共曆”,知識普惠的內涵也因此被深刻拓寬:它不再僅是信息的可得性,更是體驗的共享性。
在卡思看來,抖音對稀缺場景的持續開拓與賦能,不僅爲創作者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源頭活水,使其內容具備深度與溫度,更高效對接了用戶對真實世界深度探索的渴求。這種由“親曆性”和“在場感”構建的的護城河,不僅能讓創作者和用戶在深度連接中釋放持久價值,也很有可能幫助抖音在知識領域建立堅不可摧的壁壘。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