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電子領域,産品從小衆成爲大衆,不是每個新興物種都能成功。但與大多數産品不同,掃地機器人顯然具備獨特的潛力。而當掃地機器人行業走過導航革命與基站創新階段,想要成爲"冰洗空"級的剛需時,它還需要跨越多個鴻溝。
在高端化與大衆化之間尋找平衡
在完成了導航、基站、掃拖功能的革命性創新之後,掃地機器人似乎陷入了“創新焦慮”。對于習慣了用技術拉動銷量的廠商而言,無疑壓力山大。
爲了緩解焦慮,廠商們在外形、功能疊加、硬件上持續深耕,盡管取得了不錯的結果,卻難再現顛覆性突破。
市场数据呈现微妙变化。IDC报告显示, 2024 年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出货量2060. 3 万台,同比增长11.2%;销售额93. 1 亿美元,同比增长19.7%。中国市场全年出货538. 9 万台,同比增长6.7%,第四季度达 175 万台的季度峰值。但对比成熟市场,中国6.9%的渗透率仅为美国15%的一半,与“冰洗空”超过90%的家庭普及率形成鲜明差距。
价格杠杆的失衡是核心症结。2019- 2022 年间,行业均价从 1479 元飙升至 3210 元,同期销量却从 533 万台跌至 410 万台,呈现典型的"量跌额涨"背离态势。尽管高端机型凭借"全能基站+AI交互"获得中产阶层认可,但消费分层特征显著,愿意为高端旗舰机买单的家庭毕竟有限,而千元级市场长期被功能缺失的机型占据,真正能平衡性能与价格的"黄金中段产品"供给不足。
回歸清潔本質的技術普惠之路
當行業沈迷于"AI、智能"的概念包裝時,卻忽略了産品的首先性原理,清潔效能。用戶核心訴求並非複雜的語音交互或華麗的APP界面,而是"省心省力地解決地面清潔問題"。而現有産品的兩大痛點正在侵蝕用戶的信任。
環境適應能力的現實落差
傳統激光雷達方案對寵物糞便、電線等低矮障礙物,以及玻璃、鏡面等高透物體識別率不足,導致頻繁碰撞卡頓;實驗室裏的"美好避障"在真實家居環境中折戟,迫使用戶頻繁介入幹預。較高的人工幹預率,嚴重削弱産品價值。
清潔邏輯的機械僵化
依賴固定路徑規劃的掃地機器人,面對動態變化的清潔需求顯得力不從心:兒童餐後散落的餅幹渣、廚房地面的油漬等突發髒汙常被漏掃;重複清潔、邊緣遺漏等問題普遍存在。本質上,現有技術尚未實現從"按程序工作"到"理解需求工作"的跨越。
如何破局,技術普惠顯然是關鍵。讓高端技術應用到中低端機型,轉化爲大衆可及的實用價值。
回顧家電發展史,洗衣機從昂貴品到家庭標配,關鍵在于解決了"核心功能標准化"與"成本結構特出化"的矛盾,遵循了二八法則,千元內的産品價格相比起高端洗衣機大約就在20%左右,但已能完成80%的清洗任務。
站在 2025 年的节点,扫地机器人行业正经历从"技术驱动"到"需求驱动"的关键转折。当产品能以合理价格解决80%的日常清洁痛点,当技术创新真正转化为"无需学习的直觉式体验",这个曾经的"科技玩具"才能真正叩开千万家庭的大门,在智能家居版图中占据比肩"冰洗空"的地位。
技術普惠,釋放全鏈路産品潛力
那麽,以掃地機器人的現有技術積累,是否有實現技術普惠的可能?
顯然,廠商們早已在做。無論是閹割掉非核心功能還是使用成本更低的傳感器複用核心算法,這些策略都有不錯成效。而INDEMIND則采用了更顛覆的方式。
INDEMIND作爲國內機器人技術研發的先行者,在機器人的導航、避障、決策、AI交互等關鍵技術和産品開發方面有著豐富的積累,在建立自己的技術矩陣的同時,也在不斷拓展前沿技術的邊界。
在掃地機器人技術研發上,INDEMIND區別于主流的激光雷達方案,而是采用純視覺的技術路線,全棧自研了輕量化VSLAM算法(不基于谷歌Cartographer算法)、路徑規劃算法、智能決策引擎等核心技術,在表現上不僅能夠媲美激光雷達的精度,在功能和體驗上甚至超過激光雷達融合方案,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为了能够适配更多机型,INDEMIND研发的轻量化模型,配合硬件加速技术,对算力配置要求很低,能够在几美金的计算平台实现稳定运行建图、导航、避障禑嵛务逻辑,为技术普惠贡献颠覆性价值。
不僅如此,INDEMIND純視覺方案還具備三維語義建圖能力,配合專門開發的決策交互引擎,機器人能在語義層次上理解環境信息,模仿人類大腦對環境理解的方式,進行策略處理,實現智能避障、指令作業、人機交互多種智能化業務邏輯。
此外,INDEMIND還研發了髒汙識別技術,基于視覺傳感器,結合圖像算法,能夠識別多種常見髒汙,在技術優勢上不僅識別類別豐富,髒汙檢出率也達99%以上,顯著領先于行業。而基于髒汙識別,機器人能夠針對髒汙類型和髒汙程度自主決策清潔策略,真正實現"按需清潔"。同時廠商也可根據此技術開發更多應用功能。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