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長之家(ChinaZ.com) 10月9日 消息: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7日發布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近期重點防範三種新型欺詐手段,守護家人親朋財産安全。
騙局一:校園貸款連環套,又欠錢來又被騙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近期監管發現,不法分子往往以“零門檻、無抵押、無利息”等不實信息爲噱頭,誘導學生盲目借貸,刻意隱瞞手續費與服務費、還款期限、逾期賠償等關鍵信息,導致借貸學生背負高額利息。在學生無力償還欠款時,不法分子再次出動,誘騙學生從新的平台貸款,以貸還貸,周而複返形成連環貸。一些不良校園貸機構、不良培訓機構、職業中介機構還會打著專業培訓、兼職實習介紹、就業推薦等幌子,捆綁推薦借貸業務,誘騙學生通過高息借貸繳納培訓費、中介費。或是僞裝成政府工作人員,以“禁止大學生網貸”“查詢征信”爲由,誘導學生將網絡貸款轉至所謂的“清查賬戶”,導致借貸學生陷入資金和信用的雙重危機。
騙局二:眼見不爲真,“AI換臉”迷人眼
不法分子利用非法獲取的個人信息,通過計算機算法仿真合成受騙者親人、領導同事或公職人員的肖像面容與聲音,冒充上述人員身份行騙。在獲得受害者信任後使用事先准備好的套路話術向受害人發送銀行卡轉賬、虛擬投資理財、刷單返利等詐騙信息,並利用視頻通話、語音轟炸等手段進一步降低受害者的防備心,受害者往往在短時間內難以察覺異樣,一旦聽信詐騙分子的騙術並完成轉賬,對方便杳無音信。
騙局三:冒充監管行騙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金融監管部門或其工作人員打著“保護資金”“消除不良征信”“受理投訴”等旗號實施詐騙。在具體的詐騙手段上,不法分子通過冒用金融監管部門身份,通過短信、快遞信函、互聯網等渠道發布虛假“保護資金”信息,引誘消費者向其繳納保證金等作爲回款條件實施詐騙;更有甚者,利用非法獲取的消費者個人信息,以“解決投訴”等理由聯系消費者,誘導其進入不法分子制作的詐騙網站或App,進而騙取消費者銀行卡號、網銀密碼及驗證碼等重要信息,盜取消費者資金。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提示:
一是樹立正確消費觀念,選擇正規金融機構,不超前借貸、不通過非正規金融機構渠道借貸。有借款、理財、保險等金融需求的,應通過具備相應業務資質的正規金融機構獲取金融服務,切勿盲目相信廣告短信、陌生電話、不明網址、街頭廣告、“專家大師”推薦等非正規途徑。
二是加強個人信息保護,謹防重要信息泄露。广大金融消费者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辨识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点。妥善保管好自己与家人的身份证号、电话住址、银行卡号及密码等重要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不下载不明软件、不扫描不明二维码;谨慎参与网络问卷调查、授权手机App协议、连接公共熱點Wi-Fi;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发现信息泄露的行为时,勇于向有关部门舉報反映,共同维护、营造良好的信息保护环境。
三是提高反詐意識,學習反詐知識。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文字、声音、图像甚至视频都可能是深度合成的,因此在涉及转账汇款等资金往来时,要通过拨打对方手机号、当面核实等渠道多方核实、查验真伪,一定不要仅凭单一沟通渠道未经核实就转账汇款。同时,积极参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主題教育活动,接受反诈知识科普。关注官方网站、公众号、主流宣传专栏等发布的日常反诈提醒及真实案例,认识诈骗手段手法。手机下载全民反诈App,发现可疑情况时及时报警,陷入骗局时也切莫慌张,注意留存证据,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案件侦查,全力挽回损失。
四是了解自身合法權益,通過官方渠道合理維權。主動了解咨詢金融機構與監管部門的常態工作流程,個人權益受損時,首先選擇金融機構公布的官方投訴受理渠道進行處理,未達成一致時,可向當地金融糾紛調解組織申請調解或者向金融監管部門反映,通過官方渠道合法合理解決金融消費問題,正當維護自身權益,堅決抵制“代理維權”“征信修複”“協商還款”“代理退保”等非法行爲。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