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新莓daybreak,作者:翟文婷,授权站長之家转载发布。
當AI化身職場軍師、創作助手、學習搭子,展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人類角色外包」特質。于是,更多人開始期待,AI伴侶。
這符合商業曆史規律,不管互聯網處于哪一階段,社交都是最爲關鍵的基礎産品。這更是人類天性使然,彼此連接,對抗孤獨的心理與生俱來。AI應用落地大潮中,社交自然也是最爲關注的變革方向。
AI社交原生應用大多是大模型公司探索的産物,工具化屬性更強。但實際上,AI生成相關的內容,更多産生于現有社交平台。尤其是那些很早就進行AI社交實驗的産品。
只是AI如何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機關系,還未有定論。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抓住年輕一代的內心情感訴求的,給予他們歸屬感的社交産品,才有可能贏得未來。
張小龍說,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産品。這需要你去感知整個時代、空間與用戶的變化,只有感知到,才能把握住不同時代的新事物。如果感知不到,就只能停留在滿足過往所認知的用戶需求的階段。
AI社交爲何令人興奮?
我們必須直面當下的一個現實問題。
智能設備無處不在的特性,人與人的連接面似乎越來越廣。不論是Facebook、X、微信這些老牌社交産品,還是抖音、Instagram這樣的後起之秀,已經承載了大衆普遍的社交連接需求。
然而,不論是主觀上的體感,還是客觀上的數據統計,社交衰退、孤獨感卻越來越獲得某種共鳴。
社交公司Soul在2023年度的研究報告中,最先系統性提及的觀察就是「友誼衰退」,國內當代年輕人平均只有2.5個知心朋友。更紮心的是,12%的人認爲自己沒有知心朋友。
年轻人不是没有社交需求。2022年,宣称用户80%以上为Z世代的Soul,披露的数据显示,其日均DAU使用时长就达到45.3分钟。且DAU 平均点对点消息频次是基本是全網最高之一的——65.9條。
這背後存在一個顯而易見卻不太好解決的問題:年輕人並非自願「社交衰退」,大部分人是想跟人聊天,但經常不知該聊什麽。很多用戶在匹配到興趣相似人,一句「你好」之後,都很苦惱接下來應該如何展開聊。
這可能跟人們習慣了移動時代社交産品的特性有關。
微信、Facebook、X、抖音等应用都是在展示「我在做什么」,表现的是一种状态更新。通过互相分享的状态,用户彼此产生连接。只不过显示状态的介质,从早期的文字、图片,变成后来的短視頻。
很顯然,時至今日這種狀態更新激發用戶彼此連接的能量在衰減:自我展示的介質豐富了,渠道越來越多,但人與人的交流卻減少了。由此逐步出現社交衰退這樣的現象,繼而孤獨感蔓延。
AI語境下,人際連接會被怎樣革新?尤其,生成式大模型進化之後,AI可能更了解我們,當「數字自我」或是「數字人格」被具象化,被塑造,被分享,這會引發怎樣新的一種社交形態?
自成立以来,Soul落地的AI应用场景或许提供了一种参考。Soul的 AI 落地主要围绕雨用户的社交互动展开,如AI优化社交、AI虚拟伴侣和AI内容链路等。他们发现,只要是从交互本身出发的新场景或新功能,都会引发用户的积极反应。Soul创始人张璐曾分享,「沟通场景的AI聊天功能,很明显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聊天轮次,这对我们有很重要的价值。」
国内社交产品中,Soul 可能是最早开始对AI社交进行实验性探索的,核心命题是,如何利用AIGC等新技术满足年轻一代用户群体对社交迭代的诉求。
這也是押注AI社交賽道的巨頭、創業公司在思考的問題。
今年7月,馬斯克的xAI公司旗下AI聊天機器人Grok推出基于Grok4大模型的全新「伴侶功能」,迅速刷屏。馬斯克野心毫不掩飾,就是要打造AI原生社交生態。
除巨頭外,一些原生AI社交公司也在積極尋找新的可能性。Meeno以年輕人社交關系困惑爲切入點,直擊GenZ的孤獨感。RizzAI則主打「AI僚機」功能,幫助那些不會聊天的用戶回複內容,這種強工具屬性,也帶來強付費邏輯,産品初期就開始變現。
雖然有些想法並沒有完全落地,或者還在優化,但不妨礙人們對AI社交的大膽想象。一場社交變革,大幕開啓。
AI 卡位「情绪市场」
移動互聯網時代,押注社交賽道的公司身處前後夾擊的狀態:前有微信、微博兩個具備先發優勢的社交大平台,分別卡位「關系市場」和「觀點市場」;社交賽道的一衆創業公司寄希望于占據Z世代的新用戶群體心智,相當于在「關系」和「觀點」之外開辟新的空間。
結果是,Soul跑出來了,並成功卡位「情緒市場」。
Soul的創始人張璐最初的想法是很樸素的,就是産品怎麽更好地分發關系和內容,讓年輕用戶獲得快速交互的體驗。而且這種交互應該是一種高質量的連接,彼此興趣相投,精神層面彼此接近,而不是現實關系的線上映射或通訊錄的一次簡單複制。
他們找到的解決方案就是通過智能技術不斷優化分發關系:去中心化,每個人都有機會被看到。
這個思考結果在第二年以「靈犀引擎」的産品方式具象化。雖然彼時AI整體發展水平受限,推薦算法對語義的理解跟現在沒法相提並論,但是能達到流量普惠,互動高效,興趣共鳴,是真正意義上的,低成本高效率。
靈犀智能推薦系統作用的作用明顯:Soul站內點對點聊天比例和對話輪數快速增長,成爲平台用戶高粘性、生態高活躍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同時期社交新品消失于無聲,Soul還在繼續構築人際網絡的重要原因。
这个智能推薦系统的底层逻辑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2022年,Soul 用户新发帖回复率超过87%,平均每个用户每天发出将近70条点对点私聊信息,在弱关系的社交行业中成绩斐然。
當然,隨著對用戶行爲捕捉和研究,團隊意識到,AI對社交應用的能量,是非常大的。AI不僅是增長新動力,同時也在重塑社交。
不論是微信的「關系市場」還是微博的「觀點市場」,傳統社交網絡都是「空間先于關系」,訂閱或關注就決定了虛擬場所的特質,不會跳出這樣的框架。
AI则让Soul 逆转这个逻辑,实现「关系定义空间」。如果两个人身上都有「雨天失眠+喜欢后摇音乐」的交叉特征,算法就会敏感捕捉,通过广场、匹配等多个场景让两个人产生连接。这就是「情绪市场」的真实写照。
這一切的前提在于,兩個人要展現出彼此身上的特質,不論興趣還是偏好。這些行爲數據才可能被算法識別。
但是这似乎又回到原点,总有一些用户限于社交困境,不知如何与人交流,甚至困惑于如何自我表达。去年,团队发现Soul 平台18%的新发帖用户都在发问——且问的不同场景下很具体的社交问题。诸如「参加朋友的聚会时i人应该如何开启话题且是舒服的」、「leader告知病假小手术了,该如何表达关心既不too much 但恰到好处?」此类颗粒度很细的社交问题。
脫口秀演員小鹿曾公開表達過自己——作爲個體意願在親密關系的社交問題——「當你意識到男友馬上就要吻你而你又不想接吻時,應該如何應對」。在豐富且發達的社交媒體上,我們也看到了顆粒度越來越具體的個體社交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本質在于:這一代人更關注自我的感受,和自己要用「怎麽樣舒服的接口」去鏈接社會。
意識到這一代群體在自我表達和與他人社交上那些細微但又不容忽視的變化後,Soul的團隊認爲:社交必須要再向前走一步,要用AI、用一切最前沿的技術去發現和滿足用戶的情緒需求。
AI從內容創造到輔助社交
与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类似的,面对大模型的拟人化能力增强,AI对话类产品都在思考,如何通过AI增加新功能或体验,优化社交应用的痛点,睙徵破冰对话,性格测试等等。但核心还是尽可能让用户留在对话框内。
Soul 跳出了这样的桎梏,社区负责人Amanda认为,社区或许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自我建设和表达,成为高质量社交的养分补给。更丰富的社区内容,兴趣场的营造,也许有机会破除当代的一些社交困局。而AI是Soul重构社区内容场的最佳支點。
这可能是Soul 的基因和特质有关。2016年成立至今,Soul 可能是互联网世界唯一仍在堅持不是用真人頭像的社交産品。張璐的原始想法是,那些先看臉,或會裝扮自己的人有了優先社交權,但——在角落的人怎麽辦?
这个思考带来的直接结果:年轻人在Soul 就很在意自己的虚拟形象及装扮,设置兴趣标签,或代表自己的标签,睙徵谐聊忠实爱好者,打开即话唠,林黛玉拔垂杨柳,鲁智深葬花等颗粒度细致得只有同类人懂的表达。并且用户乐意为此付费,以至于这家公司的收入大头来自于虚拟道具在内的增值服务。
這個特質在AI時代進化爲「數字自我」,因爲AI更懂「我」,了解每個人的個性,可以自動生成理想型的主頁設計,塑造數字人格,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以我爲主」。
這更加契合了Soul的社區場域:用戶自我表達和自我展示,甚至營造了一個自我樹洞的空間。
而这种更在意自我设定的基础社交框架,继而深深影响了Soul的内容生态:与专注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指南,或是关注熱點事件的观点不同,用户在Soul输出的更多是个体情绪,而且是碎片化的,不是被系统性总结或是理性思考的表达。
甚至虛擬形象本身都是情緒內容輸出的一部分,正如界面文化此前所描述的那樣:虛擬形象不只是裝飾,而是一種數字式的「情緒投射容器」。用戶通過捏臉、換裝、貼紙,完成對自身情緒狀態的編碼。
對Soul而言,這是硬幣的兩面:市場上沒有哪個社交産品對情緒如此精准卡位,且具象化的呈現;但同時情緒的主觀性和抽象性也決定了,不是那麽容易被總結和歸納。
AI的接入和介入,尤其是AI參與內容生産,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情緒與感知、情緒與表達以及情緒與感受之間的鴻溝。
睙徵,对于那些兴趣和情感浓厚却创作能力不足的用户,AI会基于每个人的兴趣与历史数据,自动推薦发帖主題并生成图文内容,表达更具吸引力。这就是Soul内置的「AI发帖助手」,相当于人均一位称职的私人创作助理。
UGC是Soul社區內容生態活躍的重要機制,借由內容,人與人的連接更有支點,互動也更高頻。AI在爲UGC提供創作素材之余,還能發揮更大的能量。
睙徵,名为「温教授」的虚拟达人在社区发起「怎么看」——「有人留言,和女朋友在一起7年了,两个人都觉得累了,但谁也没开口说分手,就这样耗着……」引发了站内诸多用户讨论,该不该放手,还是不该轻易放弃感情。
在Soul的社區裏,有數十位不同角色的虛擬達人,知心姐姐「知遙」、職場大女主「燃燃大女人」等,它們作爲智能體無處不在,像這個社區的「管家」,與用戶互動,讀懂用戶分享內容的情緒,給他們私聊留言,甚至可能會將相同興趣愛好的人拉在一個群組。這是非常值得嘗試的一種社區交流模式。
這也是Soul在AI上的設想和實踐:不停留在「內容創造者」的角色,還要能承擔「社交輔助者」的使命。
实际上,这也是当下AI原生社交公司共同发力的方向。创始人张璐曾说过,Soul 在创造对话分身,利用分身来提高回复率,也是一种能降低表达沟通门槛、实现快速交互的社交方式。
Souler木木在Soul App上,匹配到一位引力签同为「喜欢动漫」的同好,但却困惑于迟迟开不了口,「可能是宅男当久了,也很怕张嘴就是一些烂梗」。
但是一次Soul版本更新之後,一個「靈感回複」的圖標輕松化解了他的尴尬處境。AI分析他們雙方的個人資料和共同興趣之後,很快給出了聊天建議,例如「最近在追哪部新番?」「你覺得某動漫的結局怎麽樣?」等等。
當AI默默提供適合語境的回複建議之後,他們的聊天話題從動漫到喜好,再到生活趣事,木木第一次感受到與人交流好像沒有那麽難。他們還相約線下一起看漫展。
木木只是其中一个注脚。事实是,AI 辅助聊天的功能,明显增加了人和人之间聊天的轮次。。因为即时的互动,用户获得的不仅答案,更是被快速响应的情感认同。
这又回到Soul 最初的「情绪市场」定位。在 Soul,AI 不是冰冷的技术工具,而是成为用户身边贴心的 Companion(情感疗愈伙伴)和高效的 Connector(真人关系桥梁)。
社区负责人Amanda 说,「在这个不断进化的 AI 社交新生态中,Soul正通过生成式 AI 技术深度赋能社区,打造一个充满生命力、情感共鸣与无限创意的Gen AI 社交游乐园。」可以看出,这个社交平台,正在一步步扩大和完善自己的社交生态。
人-AI-人
Soul曾做過一項調研,超過76%的年輕人認爲,情緒價值源于跟他人社交、溝通。也就是說,社交是情緒價值産生的核心場景,社交的本質也是情感的流動和連接共鳴。
所以,AI于Soul 而言,不是技术的炫技,也不是效率至上,重塑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情感连接,才是最终目的。自研大模型,他们秉持的方向就是大模型开发与应用落地同步进行,「模应一体」。
2023年,Soul推出自研大模型SoulX,或許是行業首個「原生情緒價值大模型」,源于這家社交平台多年累積的海量社交數據,再反哺回到用戶更真實的情感交互。
畢竟,生産力和情感陪護兩個場景,對AI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樣的。
张璐此前接受极客公园采访时解释,这个模型需要情感化,而不只是提升效率的工具。需要是情感化方向的,能找你的情绪价值点;也需要具备个性化,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有时候应该顺应你,有时候拒绝你。这是适合社交场景的底层AI 能力,Soul 的对话式 AI 也是这个方向的。
也就是说,这对大模型的能力已经不仅仅是「拟人」,而是「超拟人」:不仅声音表情拟人,情感识别、感知能力也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因为只有「类真人」「类现实」的交互产生的情感流动,睙徵倾听、共情、理解,甚至口头禅、打断、意见不同,才是AI社交应用真正的价值点。
这对于大模型的要求,包含语音、图像、视频、文字等多模态的交互能力,但要想AI拥有与真人一样的节奏感与交互自主性,關鍵詞在于「全双工」。
今年7月,Soul 升级了自研端到端全双工语音大模型,摒弃了传统语音交互中依赖的VAD(话音活性检测)机制与延迟控制逻辑,打破行业中普遍存在的「轮次对话」模式,赋予AI自主决策对话节奏的能力。
而就在Soul 这个动作完成之前两个月,2025Google I/O大会上,实时多模态模型Gemini Live API升级最新功能的核心亮点,就包括对「主动视频交互」「主动记忆」「全双工对话」等技术路线的探索;再早之前的2月份,智能助手Meta AI App对外发布,其中特别提到,额外支持全双工语音交互。
这也是行业趋势所在。两个巨头的动作,印证了Soul 对「全双工」路线探索的方向是对的。
但對于未來的AI社交而言,是不夠的。
回到根本問題,社交場景下,用戶使用AI的核心需求到底是什麽?
從目前的産品應用來看,Soul主要發力兩個方向:AI輔助社交(AI幫助人與人交朋友)和人機互動(AI和人交朋友)。
「AI 聊天助理」,就是对话框的「灵感回复」功能,AI 辅助真人之间的对话,通过阅读上下文,提供合适的回复建议,帮助普通人克服沟通障碍。除此之外,AI还通过分析、解构聊天内容,向用户分享对方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这能很大提升用户社交信心,更自然地交流。
人机互动的探索则更多样,不管是社区内多样性的AI虚拟达人,还是由此展开的更多想象空间——睙徵此前以电影《玛丽和麦克斯》的主角作为虚拟角色出现在社区,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影视文娱互动形态,更用AI虚拟达人延续着故事背后的力量。这些都是Soul 对「人与AI共生社交」探索的具象表达,是积极回应用户「希望有人回复和陪伴」的内心情感。
其實這也代表目前科技公司對AI社交的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AI的最高价值在于促进人类更高质量的连接和交流。一种则是,AI伴侶可能带来新的连接可能,是未被满足的领域,但对象未必是人类。AI社交公司基本都围绕这两个方向在做不同的功能,甚至商业化。
事实是,这两个方向可能都是AI社交不可缺少的部分。张璐的观点是,未来,真人和Agents 都将共存。
最典型的,與虛擬伴侶的溝通,並沒有減少真人之間的交流,反而提升後者的互動頻率。側面說明,大家能清楚辨別真人與虛擬人的差異,AI不是替代品,更像是零壓力的社交練習場。
在維護人際關系中,真人+AI並存的作用更爲直觀。
Souler林間風在「狼人魅影」的遊戲時長超過500小時,通常情況下,她和男朋友組合,再匹配數個AI一起遊戲。遊戲中的AI擁有自主推理、決策制定甚至「僞裝」的能力,緊張刺激感不輸于跟真人對抗。而這種「AI+真人」的玩法,其實也是當下年輕人借助遊戲維系情感鏈接的普遍訴求。
这恰好印证了AI创造的是一种新型开放式社交网络。而通过AI,Soul 重新定义了人機關系,更成为集陪伴、连接、创造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交平台。
所有人在這裏,不僅是獲得內心情感的流動、碰撞和回應,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種具備「共同成長」可能性的數字關系空間。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