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電商在线,作者:唐果,授权站長之家转载发布。
預制菜的“黑紅”體質,在一場爭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9月10日,博主羅永浩在個人社交賬號吐槽連鎖餐廳西貝 “几乎全都是預制菜,还那么贵”,点燃了与西北创始人贾国龙的一场隔空“对战”。尽管9月15日中午,西貝发布致歉信称,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但消费者对于西貝和預制菜的谈论仍在持续发酵中。
一條小小的個人吐槽之所以能發酵到全網讨论的熱度,不仅仅意味着大众对于預制菜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和疑惑,也暴露出預制菜行业在快速发展中遗留了不少亟待解决的信任危機。
曾经,預制菜也顶着“解放双手”、“厨房革命”的光环,成为资本市场和C端消费者眼中的“香饽饽”,甚至在春节年夜饭的餐桌上大放异彩。然而,随着诸如“劣质槽头肉成为預制菜核心原料”等负面信息频发,“科技与狠活”的标签被牢牢贴到了預制菜身上,消费者对于預制菜的顾虑也越来越多。
預制菜上市公司们的日子,也变得难过了起来。
根据Wind数据,2024年,A股市场31家預制菜概念股中,25家营业收入下降,占比80.65%,在归母净利润方面,有22家預制菜概念股归母净利润出现同比下降,其中,18家公司降幅超过10%。
不过,即使是在公众情绪持续发酵、消费者对預制菜抵触情绪强烈的今天,这个行业也并没有踩下刹车。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預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预计2026年預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490亿元。
另一方面,預制菜行业标准正在逐步走向清晰。2024年3月,国家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預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預制菜”的定义和范围。2025年9月13日,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預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不过,預制菜企业们想要再度赢得消费者的信任,除了做好基础的食品安全保证,似乎更需要在产品信息“透明化”上付出更多努力。
时代浪潮下的預制菜
預制菜,也曾有过春天。
早在20世纪初期,国际上就出现一批如牛肉罐头、番茄罐头等工业化罐头食品,最初主要用于军队补给和应急保障。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催化,预制食品行业迎来爆发期。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视餐”(TV dinner)的出现,被普遍视为现代意义上預制菜诞生的标志。
聚焦在中国市场,預制菜的萌芽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品牌进入,冷冻食品逐渐兴起,速冻水饺、半成品蔬菜及净菜加工配送工厂开始出现。
进入21世纪,“中央厨房”模式推动连锁餐饮行业步入高速发展期。通过集中生产加工成品与半成品,再统一配送至终端门店,餐饮企业实现了标准化操作与成本优化。这一阶段的預制菜以净菜和半成品为主,虽加工技术相对简单,却已展现出提升运营效率、稳定出品品质的显著优势。随后爆发的外卖行业,进一步助推了預制菜料理包的普及,商家不仅靠其节省了人工成本、后厨面积,还大大提高了出餐效率。
疫情期间宅经济的崛起,为To C端預制菜市场按下了“加速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預制菜赛道出现了一阵融资高峰期,且以面向C端的預制菜品牌为主,如珍味小梅园在2020年—2021年期间,两年拿下了4轮融资。
风口之下,2021年4月27日,味知香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国内“預制菜第一股”,上市首日股價漲幅約44%,隨後更連續斬獲12個漲停板。當年4月28日至5月18日,味知香股價累計漲幅213.92%,在資本市場留下一段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
据统计,2021年和2022年,預制菜行业每年均有超30起投融资事件涌入,呈现出一片火熱景象。就连“速冻一哥”安井食品都在那几年大力发展預制菜业务板块,到了2023年,安井食品的預制菜业务板块营收占比达到了28%,超越面米制品成为第二增长引擎。
然而,行业高歌猛进之际,争议也悄然而来。2023年9月,“預制菜进校园”引发争议,C端消费者对于預制菜的态度出现两极化争论。2024年315披露的“糟头肉成为預制菜核心原料”事件,更是进一步消耗了消费者对于預制菜的信任。
預制菜行业的“造富神话”戛然而止,集体进入“渡劫”模式。
艱難爬坡
当預制菜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为了安抚焦虑的消费者,不少餐饮企业都喊出了“拒绝预制”的口号。
这也是在与羅永浩的争论中,贾国龙多次强调“西貝没有一道預制菜”的原因。
而B端的餐饮企业,正是为預制菜行业贡献收入的大头,“C端赚流量,B端扛营收”一直是行业的共识。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預制菜消费市场B端占比高达85%,主要买家是连锁餐厅、酒店等企业。
B端餐饮企业想要“划清界限”,对于預制菜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事实上,B端預制菜本就是一门微利生意。上市公司龙大美食高管曾在投资者会议上表示,B端預制菜比C端内卷更严重,该公司的净利润率只保持在4%—5%左右。
也正是因为B端的微利,才让預制菜企业们在前几年卯足了劲想要在C端消费者侧,赢得新的增长曲线。可惜的是,消费者对預制菜的信任崩塌,不仅没有让C端接过增长的接力棒,反而影响了B端餐饮客户的消费决策。
2024年7月,伴随餐饮业价格战加剧及“现炒”风潮兴起,国内15家餐厅联合发起“反預制菜联盟”,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对于預制菜的偏见。
被称为是“預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首當其沖,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今年上半年,味知香淨利下滑24.46%,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爲-113萬元,同比下降103.7%。毛利潤方面,2025年上半年,味知香毛利率爲20.83%,同比下降4.02%,其中第二季度的毛利率進一步下降至18.77%,同比下降5.93%,環比下降4.09%,是近五年內最低。
不过,参考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預制菜产业进一步渗透到细分化的大众市场似乎仍有机会。
兴业证券的研报显示,2021年日本家庭饮食中預制菜的使用比例超过50%,达到52.3%,而国内C端消费者預制菜渗透率还不足20%。考虑到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还有国人对“锅气”的执着,国内預制菜渗透率或许很难达到与日本看齐的水平,但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人口基数依然提供了可观的发展空间。
“整个預制菜行业目前是政策端在推动,资本端在赋能,产业端在加码,但消费端不认账。”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公开指出,在行业出现许多乱象过后,消费者对預制菜就难以形成正确的认知以及充分的认可。
如何擺脫“黑紅”爭議?
“我不介意預制菜,介意的是价格不匹配。”
在网友们的吐槽中,也不难看出,不少消费者并非完全排斥預制菜,而是反感失去了知情权。从電商平台搜索預制菜出现的界面来看,多数預制菜处于十几元至几十元之间,品类也十分丰富,从酸菜鱼、盆菜到小酥肉、烤鱼,几乎覆盖了各类熱门菜系。
事实上,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懒人经济”的兴起,消费者对于“省时省事”餐食的需求一直存在,即便争议不断,預制菜品也是不少消费者追求快速便捷的选择。
另一方面,羅永浩呼吁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餐饮商家明示是否使用預制菜,同样获得了大量消费者的支持。正因如此,西貝与羅永浩之间的这场争论,被不少行业人士视为长期来看具有积极意义的事件。
據《第一财经》报道,2025年9月13日,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預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預制菜“身份”将迎来统一界定,餐饮门店是否使用預制菜、如何使用,也将首次被納入信息披露範圍。有專家進一步建議,這類信息應強制公開。
这或许也是預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时代”的关键节点。对此,资本市场反应积极——9月15日,A股預制菜概念板块表现活跃,多只个股股价上涨。
正如味知香董事长夏靖此前在业绩发布会上所言,預制菜行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标准缺失、食品安全隐患和监管待完善等挑战。随着行业标准陆续确立,具备强大品牌力和优质产品的企业,将更有可能获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对消费者来说,預制菜并非原罪,“偷工减料、工业味重、信息不透明”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洪水猛兽”。在这场关乎信任与选择的“行业突围战”中,預制菜企业们必须在安全、健康、智能、透明等维度不断努力,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的认可,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畢竟,在舌尖上的“鍋氣”與食品工業化之間,消費者所需要的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對立面,而是一個誠實、透明的市場,能給他們提供更多健康、安心的選擇。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