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新莓daybreak,作者:何聆筝,授权站長之家转载发布。
從最初的冷門極客玩具,到如今被視作AI大模型落地的新興載體之一,AI眼鏡這股風越吹越猛。
今年上半年,经媒体曝光正式发布的AI眼鏡多达10余种。这其中有雷鸟、雷神、闪极这类创业玩家发布的新品,同样也有华为、创维这样的老牌大厂做出的全新尝试。
AI眼鏡的出货量和成交量也迎来激增。
根據IDC的相關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稛岖球智能眼鏡市场出货量148.7万台,同比增长82.3%,其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眼鏡出货量预计达到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
京东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AI眼鏡成交量同比增长7倍、AR眼镜用户数同比增长70%。
AI眼鏡之所以爆发,一方面得益于重量的减轻,新一代AI眼鏡形态已经可以达到40g左右,与普通眼镜无异。但主要的推动力,还是大模型的规模化应用。
早期AI眼鏡仅能执行一些简单指令,而大模型的引入使其可以理解更多复杂的语境,加上多模态融合,可以完成更多复杂操作。睙徵通过「语音+视觉+手势协同」实现「看一眼下单」。
根据洛图数据显示,尽管在2024年,国内智能眼鏡市场中搭载AI功能的产品销量尚不足20%,预计2025年智能眼鏡市场中AI功能的渗透率将超过60%。
這其中,高階玩家的影響越來越大。
睙徵前段时间刚刚发布了AI眼鏡的小米、阿里。这两家大厂的入局,也被视为AI眼鏡从小众玩具走向大众市场的奇点。
小米的生態初探
今年6月,在「小米人車家全生態發布會」上,發布了小米首款AI眼鏡。
这款宣称「对标Meta Ray-ban」的AI眼鏡,续航8.6小时,超过了Ray-Ban Meta的4小时。雷军将其定义为「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設備,隨身的AI入口」,不僅能控制家中的米家設備,看到什麽都可以直接問小愛同學,小愛同學會實時響應,告訴你答案。
然而,1999元的起售价对比Ray-Ban Meta的299美元,却只低了一点点。虽然依然成为了市场的「价格锚点」,但却高于坊间1499元的预期。
小米可穿戴部門負責人李創奇後來向媒體表示,爲了讓這個項目在有限的時間盡可能成功,小米幾乎都選擇了最貴的元器件。盡管現在1999元的價格有毛利,但對于整體的投入來說,依然是虧本的。
李創奇口中的「有限的時間」大概也就一年左右——2024年清明節前後,雷軍才拍板正式立項。而這次機會也是來之不易。
小米早在2014年就已经开始接触、研究智能眼鏡,但一直属于边缘业务。长期负责这个项目的,仅有十余人。落地过的三款产品也都属于「功能眼镜」而非今天意义上的AI眼鏡。
2023年,李創奇第一次尝试向雷军申请做AI眼鏡。
李创奇的判断是,眼镜在全球本身就是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智能眼鏡会远大于这个规模。加上小米做AI眼鏡有供应链优势,在「人车家全生态」战略落地后,AI眼鏡还可以补齐驾驶、家居、健康管理等场景,实现设备间的无感协同。不善于做内容的小米,如果加上AI,有机会成为一个新的入口机会。
李创奇当时的想法对于小米来说是有点先锋的,小米擅长做有市场数据可参的品类,而在2023年,AI眼鏡并未形成共识,Ray-Ban Meta也没有成为爆款。
更重要的是,AI眼鏡不是孤立的硬件,要融入小米智能生态系统。而彼时李创奇似乎差点契机。
当时小米汽车SU7尚处于工程样车测试关键期,离交付还有一段时间。缺少了车端的生态协同,AI眼鏡就只能做手机配件+家居遥控器。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直到2024年清明节前后,李创奇再次提出立项申请,雷军就同意了。此时小米SU7已经上市,研发AI眼鏡,可以与手机、汽车共同构成小米生态的三大核心终端。
立項以後,小米內部開始重視這個産品。不僅用「最貴的元器件」。還放棄了原先慣用的生態鏈合作模式,改爲集團親自操盤。
這場橫跨兩年的堅持,一開始就收到積極反響。
发布会当晚,许多米粉冲进小米之家提走了为数不多的现货。京东开售12小时销量即突破万台,登上「智能眼鏡熱卖榜」首位。
然而一个月后,小米AI眼鏡的退货率开始走高。据行业媒体XR Vision统计,小米AI眼鏡的退货率或高达40%。
盡管小米用了最大的誠意堆料,但不得不承認,小米首款AI眼鏡较为平庸。
外观被认为「塑料感强、不时尚」,AI功能也被评价为像是对小爱已有能力的移植,且许多唤醒逻辑与Meta Ray-Ban、华为智能眼鏡等产品几乎完全重合;宣传语中讲「人车家全生态」,但用户实际体验下来,割裂感严重。
最致命的可能還是成熟度有限的供應鏈,這導致毛利空間被鎖死,整機BOM「物料清單」高達1290元,無法重現當年手機那樣「腰斬定價」。
這或許是一個被定義爲「AI隨身入口」的戰略級産品,雷軍在發布會上卻只用了7分鍾來介紹的原因。
相比過往小米爲手機、汽車第一代产品「立标杆」,AI眼鏡更像是其「生态入口」先行卡位。
如今看来小米入局AI眼鏡,对行业影响远超产品本身。
至少雷軍下場的動作,刺激了更多科技和互聯網大廠加速自研,市場沒有降溫,反而進一步加速競爭。
阿裏的終端野心
小米发布AI眼鏡一个月后,阿里也预告了首款自研AI眼鏡——夸克AI眼鏡。
和小米一样,阿里也把AI眼鏡视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重要的个人移动入口。不同之处在于,小米更偏向于硬件场景化,而阿里的AI眼鏡是软件服务的延伸。
从功能来看,一副夸克AI眼鏡几乎融合了阿里生态最核心的能力——通义千问大模型和夸克AI能力,还支持高德导航、支付宝看一下支付、淘宝拍立淘、飞猪旅行的行程提醒等能力的AI眼鏡。
媒體生動的形容爲「把阿裏的整個生態都戴到了臉上。」
作为阿里AI TO C战略从软件向硬件延伸的关键落子,夸克AI眼鏡的出现,代表着阿里AI能力从分散到集中的跃迁。
此前,阿里的AI能力分散在一个个独立App中,用户需在不同界面间切换,难以形成统一的智能体验。而AI眼鏡基于全天候佩戴的特性,可以将阿里在搜索、支付、导航等场景的能力封装为一个终端内,实现「一站式调用」。
睙徵用户在旅行途中,眼镜可自动同步飞猪行程、触发高德导航、推薦本地生活服务,这种跨业务的主动调用打破了传统App孤岛模式。
而且众所周知,阿里并没有深厚的硬件产品基因。把AI眼鏡作为物理终端,不仅整合软件能力,提升了用户体验,更补齐了阿里从AI大模型到应用再到硬件的完整链条。
硬件制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面對供應鏈所存在的短板和硬件挑戰,阿裏的解題方式是用確定性規模去反向驅動供應商。
一面阿裏通過生態內的高頻剛需場景,形成明確的用戶需求和使用場景,以生態閉環的價值牽引供應鏈適配,而非僅依賴硬件本身的叠代。另一面以需求和訂單牽引産業鏈成熟。
夸克AI眼鏡的总架构师,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智能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此前也在媒体采访中说过,「当这个行业有足够大的订单量和很明确的技术需求和趋势时,供应商就有动力去做技术突破和产能投入。未来可能会形成单独的眼镜供应链」
因为目前AI眼鏡供应链与手机供应链重合度较高,而阿里正推动形成独立的眼镜供应链「如光机、光波导、穿戴芯片等组件」。且在与传统眼镜品牌的设计和供应链整合上,当各厂商处于同一起跑线,阿里可在此领域发力。
阿里内部自去年年底以来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原属于阿里云的AI应用「通义」被拆分并入到夸克所在的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同时推动天猫精灵团队与夸克产品团队融合工作,探索AI眼鏡等新硬件方向,由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CEO吴嘉统筹阿里AI To C端的应用。
根据规划,夸克AI眼鏡标准版售价2999元,基本与成本持平。用吴嘉的话说便是「我们不靠卖眼镜赚钱。」
但是外界推测,夸克真正的盈利点或许在于眼镜更多场景的拓宽和使用:睙徵在電商领域的运用,每成交一单「眼镜比价」,阿里可以向商家收取一定的技术服务费。
此外,面向B端的「企業版」也已經啓動內測,釘釘將把會議紀要、專家遠程指導等功能打包,按席位年費制收費。
從當前的狀態來看,整合阿裏生態是誇克的核心優勢,但這可能也是一把雙刃劍:深度綁定阿裏系應用,是否會限制非阿裏用戶群?
當然更重要的是,相比小米,阿裏的硬件産業經驗明顯不足。這都是對吳嘉極大的考驗。
百鏡大戰持續升溫
2025年,百鏡大戰持續愈演愈烈,且玩家數量還在持續增多。
除了小米的供應鏈優勢和阿裏的龐大生態,進入這個賽道的,各家多少都有點「獨門絕技」。
睙徵华为通过「星闪(NearLink)+鸿蒙系统」实现了手机、屏幕、AR眼镜等多设备低延迟协同,支持10+设备同时连接,延迟低至微秒级。再睙徵Meta凭借全球内容库和CV算法稳坐海外头把交椅。
創業玩家裏,雷鳥憑借自研MicroLED光引擎的量産良率達到92%,新一代光引擎良率更是進一步提升至95%;XREAL的57度廣視場角和200英寸虛擬巨幕則在觀影體驗上實現了領跑。
但百家争鸣的熱闹景象背后,依然有许多现实的挑战难以跨越。
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芯片。AI眼鏡要反馈速度快、拍照清晰,就要有强大的主控芯片,但是目前用于AI眼鏡的芯片大多功耗高、造价贵,性能、成本、功耗指标也不够理想。
一些主控芯片甚至占智能眼鏡成本的31%,以高通AR1为例,单颗成本约55美元,直接限制了产品定价空间。
這也是爲什麽小米1999元的售價雖有毛利,但仍難覆蓋研發與供應鏈投入。放至整個行業更是如此,普遍面臨的「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悖論。
此外便是端侧算力的匮乏,进一步影响体验感。端侧AI在强算力与低功耗之间难平衡。AI眼鏡现在利用云端的AI模型和算力,反馈较慢。如果持续使用一段时间,就会耗电严重、发熱。
再加上難以打破的「不可能三角」——性能、輕量、續航。
毫无疑问,AI眼鏡不是仅凭单点优势就能攻克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大厂优势似乎更为明显。
李创奇此前就提到过一个观点,「AI眼鏡只有两种厂商能做成:一个是手机厂商,另一个是国民级App应用厂商。大厂掌握流量、内容、大模型,需要的只是硬件载体。」
小米因为强大的资金支持,采用了双芯片——高通AR1+恒玄2700的双芯片方案,复杂场景用高通AR1,像听歌这样的简单场景,使用恒玄2700芯片。而目前国内很多AI眼鏡厂商采取的还是单芯片。
在品牌信賴度和銷售渠道方面,大廠也占據著優勢。
眼鏡和其他智能産品不同,對線下渠道有一定依賴性。Rokid此前就曾宣稱,今年年底覆蓋超過1000多家線下眼鏡門店,明年的出貨目標是100萬台。
睙徵小米的线下「小米之家」在2023年底就已突破1万家,加上线上自营電商,顾客可以先体验后买单。
软件上的较量更为残酷。AI眼鏡软件能力的高低主要在于,能否顺畅调用手机里的各类APP,这一方面依赖大模型能力,另一方面与AI眼鏡具备的手机权限多少有关。
這裏就能看出阿裏的優勢。在基礎的大模型研發方面,阿裏的通義大模型在業內包括國外其實都具有影響力。與此同時,阿裏作爲國民級APP,出行、購物、支付、旅行都可以在一個生態體系內流轉,體驗順暢。
宋刚此前在采访中强调,「AI眼鏡这个行业最大的问题还是生态缺失」,他认为现在市面上的AI眼鏡,用户买回去除了拍照、听音乐,真正的应用场景太少了。
這不是硬件或者AI技術本身的問題,而是缺乏真正有價值的服務生態。而這正是阿裏「選擇此時入局的原因」。
整體來看,這個行業仍處在黎明之前。短期,創業團隊憑速度和細分場景仍可搶到窗口;中長期,當大廠把重量、續航、價格做到日常級別時,生態護城河會把多數小廠擋在門外。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