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靈魂,是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關鍵支撐。“中國軟件杯”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架起了高校與企業之間無縫對接的橋梁,促進高校培養出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軟件人才,而這正是“以賽爲橋,共赴人才之約”的生動實踐。
8月的苏州,暑气渐消,创新动能却越发炽熱。28日,第十四届“中國軟件杯”大学生軟件設計大賽总结大会在苏州圆满落幕。作为国家一类(A类)公益性赛事,“中國軟件杯”自2012年创办以来,始终以“推动産教融合、培育軟件人才”为核心使命,历经十三载沉淀,已成为连接高校创新力量与产业实践需求的桥梁。本届大赛不仅延续了过往的专业水准与行业影响力,更在人工智能、工业软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前沿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多方共繪軟件産業發展新圖景
第十四届“中國軟件杯”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赛秉承“政府指导,企业出题,高校参与,专家评审,育才选才”方针,在深化産教融合、产融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激励人才创新等方面搭建了重要平台。
一場高水平賽事的成功舉辦,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戰略引領、地方城市的鼎力支撐以及行業企業的積極響應。
作爲東道主,蘇州市在此次大賽中展現出的産業實力與服務能力,成爲賽事成功的重要保障。蘇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毛偉在講話中介紹,蘇州是一座經濟大市、工業大市、開放大市,今年以來,蘇州新開業軟件企業已超900家,占全行業新增企業比重超8.5%,今年1-7月,全市軟件業務收入突破1400億元,呈現規模與質量雙提升的良好態勢。
蘇州國際科技園作爲本屆大賽的承辦方之一,爲賽事提供了全方位支持。蘇州國際科技園是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軟件産業基地,重點發展人工智能及數字産業,在園企業超620家,累計孵化企業超5000家,累計成功培育上市企業21家。
赛事成果 彰显软件产业活力
一屆賽事的價值,不僅在于其搭建的交流平台,更在于其産出的創新成果、彙聚的人才力量以及對産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本屆大賽交出的“成績單”,不僅是一組組亮眼的數據,更是我國軟件産業人才培養成效與創新活力的生動體現。
從行業發展大背景來看,我國軟件産業正處于高速增長的“黃金期”,這爲賽事的舉辦提供了堅實的産業基礎。2024年,我國軟件業務收入達到13.7萬億元,同比增長10%,較“十四五”初期增長44.2%;2025年上半年,全國軟件業務收入突破7萬億元,同比增長近12%,有力支撐了新型工業化發展。特別是自2016年以來,軟件行業人均收入首次超过金融行业,跃居各行业门类首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软件领域作为职业选择的优先方向,而“中國軟件杯”正是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展示才华、实现价值的舞台。
从赛事本身的参与规模来看,本届大赛再创佳绩,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本届大赛聚焦产业发展重点,将企业技术难题与行业前沿需求凝练成赛题,共公布A组赛题10道、B组赛题5道,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智赋百企”专项赛道赛题4道,赛题覆盖开源AI大模型、无人机、智能无人艇、四足机器狗、工业软件等熱點技术领域,既贴合当下技术趋势,又紧扣产业实际需求,吸引了来自全国800余所高校的5604支队伍参赛,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有379支队伍晋级全国决赛,其中210支队伍奔赴苏州参加现场总决赛。
从赛事成果与關鍵詞来看,“智能、融合、应用”成为本届大赛的核心标签,评委会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院长胡春明在评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指出,本届大赛的参赛作品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超过60%的作品融入了AI技术,从基于开源大模型的智能体到AI驱动的管理系统,展现了大学生对前沿技术的精准把握;二是“融合性”特征更加突出,不少作品实现了“软件+硬件”“数字+实体”的跨界融合,如无人机巡检系统、智能无人艇导航方案等,体现了软件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作用;三是“应用性”导向更加明确,参赛作品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设计,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落地方案,部分作品甚至已具备商业化潜力。
從賽事到産業的人才培養閉環
“中國軟件杯”大赛之所以能历经十四届而越发活力四射,核心原因在于其始终坚持“産教融合”的理念,将赛事作为连接“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的桥梁,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就业”的人才培养闭环。
在本屆大賽的總結活動上,“就業導向”的特征尤爲突出。出題企業代表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百度在線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蘇州同元軟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銳捷網絡(蘇州)有限公司向心儀選手頒發就業意向書並提供就業實習機會,讓學生能提前與行業頭部企業對接,減少“就業信息差”。
除了企業直接“搶人”外,本屆大賽還特別設置了“專屬招聘區”———近二十家優秀企業在現場設立招聘席位,爲所有參賽選手提供“直面企業、即時溝通”的面試機會。在參與賽事的同時就能完成“求職面試”,真正打通了人才求職與企業招賢的“快車道”。
同時,大賽也不忘對“幕後英雄”的肯定。蘇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姚建林,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黃志球爲長期支持大賽的技術指導單位頒發受聘證書。技術指導單位不僅爲大賽提供了專業的技術支持,更在賽事期間爲參賽學生提供了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技術難題、優化作品方案。
从长远来看,“中國軟件杯”的价值不仅在于“一次赛事”,更在于其为産教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廣的实践模式。让高校课程设置更贴近产业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当前,軟件人才需求发生了颠覆式变革,主要呈现三大新特点:一是从人才能力看,“低门槛、高效能”特征突出;二是从人才质量看,“高学历、高技能”特征显现;三是从人才结构看,企业需求向架构设计、实施运维两端转移。赛迪研究院经过对軟件人才系列研究,提出人工智能驱动下,軟件人才发展三大趋势:一是能力重心变迁;二是组织模式重构;三是超級个体崛起。下一步,赛迪研究院将在研究基础上,贯彻落实国家软件发展战略有关部署,持续做好軟件人才相关工作。
从2012年首届大赛的“蹒跚起步”,到如今成为累计超过6万支赛队、26万余名高校师生参与的“全国性品牌赛事”,“中國軟件杯”的十四年,正是我国软件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十四年,也是我国軟件人才培养从“数量积累”向“质量突破”跨越的十四年。
在总结活动最后,第十五届“中國軟件杯”大赛正式启动。新一届赛事将继续秉持“服务国家战略、紧扣产业需求”的宗旨,在赛题设置上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工业软件、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在评审机制上优化“技术创新性、产业实用性、团队协作性”的评价标准,推动形成更加开放、多元、协同的创新生态。“中國軟件杯”大赛将继续辐射全国,以赛事为纽带,为加快建设软件强国、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