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娱乐独角兽,作者:赤木瓶子,授权站長之家转载发布。
2025年暑期的演出市场,从内容到市场都称得上熱闹。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2025年7月,全國上演總票房爲34.23億,其中演唱會占比高于九成,票房爲29.41億。對比2024年7月22.19億的成績,幾乎是翻了近六成。若是對標暑期檔電影7月總票房40.67億的成績,會發現,演出市場與電影票房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除了鳥巢演唱會連開12場的五月天、780元票價在二級市場飙漲至萬元的易烊千玺“礐嶨”巡回演唱會,在這些足夠讓樂迷爲情懷和喜好買單的內容之余,大量新鮮勢力的加入,也爲演出市場帶來潤色。
讓觀衆一邊高喊“退票”應援詞、一邊爲“前蘇聯最後的玫瑰”精修現場圖的那藝娜,代表著另辟蹊徑的垂直圈層;與周傑倫演唱會搶票難度“平起平坐”的刀郎背後,是“孝子孝女”經濟;主打“唱別人的歌,開自己的演唱會的”嶽雲鵬勇闖演唱會市場,包容度與觀演受衆的逐漸深化。
相较于观影等保留节目,年轻人在演出这类实体消费上投入的熱情不减反增。当小品、相声、脱口秀等业态跨界演唱会市场,2025熱闹的暑期档,或许并非一场单纯的娱乐产品的较量,更像是在比拼“情绪基建哪家强”。
當差異化“入侵”演出市場
相較于前幾年,以演唱會爲主的演出市場可謂迎來常態化繁榮階段,人氣歌手動辄單地多場連演,但搶票並未變得更容易。
五月天25周年在北京鳥巢連演12場,搶票觀衆仍需定鬧鍾“上強度”。王心淩演唱會五棵松連開三場,張藝興、蒲熠星北京連開兩場,一經開票迅速售罄,場場搶票的樂迷不在少數。仍有網友樂此不疲地分享著搶票攻略、演唱會擺攤經濟。
更何況隨著娛樂內容泛化與受衆分層的變革,觀看演出不再是長久積壓後報複性迸發的線下娛樂消費欲望,而是經曆了線下娛樂訴求常態化後的主動選擇。
頭部演唱會內容持續發力,新鮮力量也在試水。2025年7月26日至27日,嶽雲鵬的首場個人演唱會在首都體育館舉辦,這場名爲“非要唱”的演唱會,源于嶽雲鵬對歌唱的執念。其票價從380元到1580元不等,對標一線歌手的票價水平的最高票价,也使其迅速成为网友熱议的焦点。不仅代表了岳云鹏个人艺术风格的突破,也反映了演出市场的变化:从单纯的明星效应到跨界创作,市场对娱乐内容的包容性和受众分层趋势愈加明显。
同時,演唱會的出圈方式也在叠代。過往,更多是演唱會現場突發事件、明星藝人觀看演唱會爲演唱會帶來一波線上流量,而今,網友玩梗搞抽象也成爲演出內容線上出圈的重要環節。
這在本質上或許是一種流量落地和抽象文化對演出內容的解構,網紅那藝娜開巡演更是將這種解構推向極致。早年間扮演外國人“俄羅斯娜娜”的那藝娜,沒有經過專業聲樂訓練、開巡演現場對口型引台下高喊“退票”,卻場場爆滿,線上“物料”不斷。
市場包容度和觀演人群的心態都在發生轉變。而傳統藝人演唱會也在策劃各式各樣的活動,以期爲樂迷群體帶來群體歸屬感、提供深度參與感。
睙徵五月天演唱会在北京的各个地标设置了演唱会相关的打卡点,睙徵在朝阳公园湖面放置了五月天表情球,将五月天Q版公仔分别安置在居庸关长城、钟鼓楼、亮马河畔、首钢园、751动力广场等地标建筑场景,成为乐迷打卡熱门景点。
再睙徵易烊千玺为“礐嶨”巡回演唱会设置的创意打卡方式。其工作室发布了“泥土塑山计划”,邀请观看“礐嶨”演唱会的观众自备“一小撮干燥泥土,以密封袋封装”,可于入场时投放至现场设置的专属容器中,并由工作人员统一收走保管,寓意“泥泥成山”。这一略显先锋的计划,随后被部分网友以玄学解读为封建迷信。工作室随后发文强调,泥土将用于艺术创作,象征个体故事与集体情感的凝结。
差異化和跨界演出不僅僅是“內容更新”,它還代表了當下年輕人對傳統娛樂形式的“解構”需求。在過去,演唱會作爲一種傳統的娛樂形式,更多的是一種被動的接受體驗。如今,年輕人渴望的是更爲開放的、能激發情感共鳴的互動體驗,娛樂內容不再僅僅是娛樂産品,它逐漸成爲了一種情感表達的載體,跨界演出滿足了這種情感表達與身份認同的需求。
當娛樂消費由“看內容”到“買體驗”
在多則網絡流傳的“明星演唱會門票難度排名”榜單中,被劃爲地獄級難度的藝人,覆蓋了周傑倫、TFboys、時代少年團以及及刀郎,被視爲“幾率微乎其微,搶到就是天選之子”。有趣的是,這份地獄級搶票難度名單的年齡跨度覆蓋極廣,幾乎涵蓋了70-00後。
在岳云鹏的演唱会上,有网友分享,“基本每首歌都会互动,大家极稛崛情,比春晚现场熱闹,尤其大合唱环节真的挺不错,大海唱了三四遍,不过确实像万人KTV。”“我观察确实不少55+观众的叔叔阿姨来捧场,能占1/3。”
熱爱看演出的90后山竹就曾在短視頻刷到那艺娜的多条直拍视频,大多是看似爱“凑熱闹”的年轻人去现场。山竹告诉娱乐独角兽,线下巡演几个月的时间,那艺娜的口碑就发生了意外反转,从群嘲到“怎么不算是养成系偶像呢?”不知什么时候,忽然风向转变,相较于对其作为歌手的专业性批判,更多网友以玩梗式输出来给予其鼓励。
“58歲正是闖的年紀”,“幹中學”的典型,“真叫她學會唱歌了”,“天賦異禀,天生的歐美大嗓”,于是演出妝造逐漸華麗、“退票”也由群嘲變爲應援詞、演出現場已然成爲年輕人的“賽博廟會”。那藝娜本人也曾在采訪中回應過網友們的調侃,“給你們解壓,你們開心了,你們在現場都笑了,我這場演出就成功了。”
山竹分享,自己並非是誰的樂迷,但看到同城有演唱會就會斟酌一下自己能不能去,因爲“幾百塊購買的不僅是兩三個小時的快樂,而是人生某個階段的記憶錨點。”
從演唱會官宣到提前訂鬧鍾准備搶票,再到搶票成功後開始准備“預習”功課、循環播放歌單,再到演出當日通過同色系應援物來獲得歸屬感、認同感。不僅是山竹,也有不少演出愛好者有同樣的想法,“用幾百塊的演唱會能夠換來一兩個月的激動心情,太值得了。”
在80、90後優先將看演唱會作爲線下消費選項的現象背後,是“體驗經濟”的崛起。過去文化消費的核心是“觀看”,而如今的年輕人更加看重通過參與來獲得深度的情感體驗。在這一過程中,演唱會作爲一種集體活動,成爲了“情緒共鳴”的最優場景,這種現象不僅僅是對明星的追捧,更代表了人們對“體驗”的渴望。
在“心流”理論中,當個體專注于某種極具挑戰性且具有明確目標的活動時,就會進入一種極佳的心理狀態。而今,人們試圖用冥想、瑜伽來創造“心流”狀態,以期讓大腦得到徹底放松,而演唱會和現場表演怎麽不算是營造這種“心流”氛圍的絕佳場所呢?
同时,对于年轻人来说,在线下演出中获得的不仅是视听感受和放松状态,更是社交认同与自我实现的满足。此类集体活动激发情绪共鸣,强化归属感,年轻人“凑熱闹”的本质,是对“存在意义”与“社会连接”的追寻。
這種跨代參與的現象,反映了演唱會文化的包容性和普遍性。在過去,演唱會往往是某一代人專屬的娛樂形式,而如今,演唱會作爲一種集體社交活動,已經成爲跨越代際、文化和社會階層的共同體驗。不僅使觀衆感受到情感上的連接,也讓不同年齡群體的觀衆感受到集體活動中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
2025年暑期演唱會市場的迅猛前行,不僅反映了文化娛樂産業的升級,更折射出年輕一代消費觀念的深刻變遷。對于文娛行業媒體和相關品牌而言,精准把握不同年齡段的行爲特征和價值追求,打造沈浸式、多元化的演出産品體驗,或許將成爲贏得市場的關鍵。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