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中國正在以日益強大的軟實力參與全球化競爭。尤其在軟件領域,AI/SaaS産品正在成爲出海新勢力。在這一過程中,SaaS與AI産品該如何邁向全球市場?除了傳統的廣告、SEO之外,爲什麽說合作夥伴營銷正逐步成爲推動SaaS與AI企業邁向全球市場的破局之道?
在本次直播分享中,我們邀請到了Linkloud聯合創始人觐開,一起圍繞AI/SaaS企業如何抓住出海增長紅利的話題進行深度對話。
由于篇幅限制,本期直播回顾将分为上下两部分推送。第 一部分主要围绕AI/SaaS全球各大市场的特点以及市场策略,第二部分聚焦合作伙伴营销在AI/SaaS的应用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
關于Linkloud
Linkloud是一個專注于軟件出海的中文社區,聚集了來自全球各地的華人從業者。正如觐開所說:“過去我們講‘出海’,但現在其實是‘全球化’——越來越多華人團隊在全球尋找機會,美國的團隊希望在中國建團隊,日本的團隊也想進美國。Linkloud想做的是一個幫大家解決信息差與資源差的軟件全球化社區。”
主持人:
John Huang?impact.com大中华区高 级市场总监???
分享嘉賓:
觐開?Linkloud聯合創始人
了解impact,成爲impact
觐開:impact.com本質上也是SaaS出海,你們是如何推進全球化的?
John:我先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美國人來中國旅遊看的不是大熊貓,就是長城。但是如果你問我在中國最值得體驗的事情是什麽?我覺得是吃樂山的缽缽雞和甜皮鴨。
這可能是我對合作夥伴營銷出海比較恰當的描述:它來源于本地,只有真正做過本地市場的人才知道的“隱藏菜單”。
所以回到你刚提到的“如何全球化”的问题,我觉得第 一步其实就是“本地化”。我们在全球最多的时候有 20 多个办公室,它承载了两个核心功能:一个是supply side,他们负责招募本地的publisher;另一个是demand side,负责拓展本地品牌客户。
第二件事是,“本地化”應該怎麽做,總結起來就是:本地化(軟著陸)、做教育、做運動。
我们的目标客群基本上是enterprise或者是SMB,所以我们第 一个难题就是:别人不知道我们是谁。在教育市场前,我会先研究美国这个成熟的市场,把他们作为镜子来看中国怎么做。睙徵美国用的是LinkedIn、Facebook,国内用微信。我们要找到这种“本地映射关系”,让全球的战略可以在本地落地,因为全球策略不会因为你是哪个市场而发生变化。
找到“本地映射关系”后就是“做教育”阶段。教育首先需要自发声,先告诉别人“我是谁”。当增长遇到瓶颈的时候,我们就用了合作伙伴营销的一个品类叫content commerce,国外叫publisher,为品牌写内容的。当时我们在国内找了垂类的公司,睙徵品牌星球、Morketing、亿邦动力、霞光社等等,他们拥有了所有我想触达的品牌人群。
那進入下一個階段,我們被大量媒體報道,帶來一波增長。但後來增長放緩,因爲頭部客戶基本都在這兒了。怎麽觸達中腰部市場?
第三件事,我们的策略是:KOL与KOC营销。关键是找到在市场中引领议题的人,与他们共创内容。尤其是 SaaS 公司,要通过客户的测试、案例等,做真实反馈。睙徵让客户评价服务体验,或针对产品某个功能发表看法,这非常重要。
我這裏有一組數據,可以看到他們發揮的作用:
?74%的消費者因爲KOL推薦購買産品;
?89%的全球消費者在購買前會主動搜索評價;
?如果因为朋友推荐而下单,客单价通常会高出 50%。
合作伙伴营销是在每一个用户旅程的touch point帮助品牌埋好点,能够让消费者自然而然下单的一个过程。不管是我们公司还是全球的趋势,都验证了一个方向:内容制造、用户共创、品牌建设和品牌议题设置的能力,决定了品牌可以走多远。
觐開:在這個過程中有什麽是洞見是可以分享給AIGC和SaaS的出海用戶的?
John:對于AIGC和SaaS的出海用戶,我有三個點分享:
1.美國市場非常重視品牌。在歐洲用折扣或許可以打通,但在美國,如果你的品牌沒打響,他們不會認你。
2.美国市场很流行类似“ 5 个你必须了解的工具”这类内容。这种内容必须是第三方媒体来写,品牌自己发是没有用的,这就有点“SEO”。睙徵说扫地机器人出海时,它的必争之地就是垂类媒体。像“Vacuum Wars”这种频道,会发布月度排名,编辑还会解释为什么谁排首先。
這樣有了媒體背書,用戶相信你了;品牌的SEO也上去了,因爲這些publisher原本就有SEO權重。我們也因此拿下不少頭部客戶,他們是被這些內容吸引來的。
3.中国很多出海SaaS和AI公司忽略了一个关键角色——Program Manager。这个人负责设定议题、拆解内容、支撑品牌建设。美国SaaS基本都有这个岗位,但国内很多时候这部分工作被PR做了,而PR的表达是第三方视角,不是品牌自身发声。
我们也在中国市场推动了这个角色的出现,帮助品牌讲清楚:你是谁?你能帮用户完成什么任务?睙徵用户每天的Jobs-to-be-Done是什么?你怎么帮他更有效地达成目标、让他能交出一份好报告?
这些内容要串成故事线。我们中间尝试了很多,其中 2021 年“关店潮”是个契机,“品牌”成了關鍵詞。我们围绕品牌全球化、如何通过合作伙伴营销实现出海,切了不少议题。
觐開:我覺得特別好,很多SaaS公司做到後面本質上是一個“企業級消費品”。
John:是的,我更關注的是用戶每天的Jobs-to-be-Done——如果我們産品不能幫他過得更輕松,那“有效”又有什麽意義?
回到本地化这件事,其实我发现,无论全球化推进到哪一步,核心都是一样的。我们和global市场保持一致战略——三个關鍵詞:议题、赛道、品类。我们要在确定的赛道里,创建不同的议题,完成品类确定与境迁,这就是我们要完成的使命。
觐开:在活动前我也征集了很多朋友的问题,最多人关心的是:对于我们社区里的AI/SaaS公司来说,合作伙伴营销的“冷启动”when and how?同时又该如何找到第 一批Affiliates?
John:這確實是大家都很關心的話題。我覺得除了“when”和“how”,還得加一個“what”——很多人其實還不太了解合作夥伴營銷到底是什麽。
业内最熟悉的合作伙伴营销形式是CPS(Cost Per Sale)——以销售结果为导向。睙徵你通过我的链接引流,如果用户没下单或退货了,我是拿不到任何佣金的。它的逻辑是“结果反推行为”,非常适合早期资源有限、转化不确定的公司。
在传统電商领域,联盟渠道能做到比较不错的ROI,性价比非常高。很多人觉得它“好得不真实”,但其实核心在于:
合作夥伴營銷不僅幫助品牌傳遞信息,也參與銷售轉化。用一個更好理解的方式來說:所有“非程序化買量”的方式都可以歸類爲合作夥伴營銷。這裏面有四大媒介:
?聯盟營銷:大家最熟悉的CPS模式。
?KOL营销:通过意见领 袖建立信任和转化。
?内容营销:包括垂直类媒体、内容電商等。
?B2B合作:品牌之间的联合推廣和资源互换。
關于“when”,冷啓動有幾個關鍵的判斷點:
第 一,产品是否具备MVP(最小可行产品)
如果已经有清晰的产品形态,就可以测试是否有合作方愿意接入,睙徵有没有联盟愿意推廣你、有没有编辑愿意主动写你。
第二,産品力與品牌力是否足夠
我们做过一个webinar,Skimlinks的Merchant团队分享说,有些编辑会主动写产品推荐——只要你产品够好、话题有熱度,他们写完后再联系品牌主寻求合作。换句话说,有没有媒体愿意主动写你本身就是个信号。
第三,流量門檻建議
我們目前參考的基准是:官網月訪問量(PV)在20k左右,大概是個合理的起點,證明你有基本的曝光度和市場驗證。
所以總結下來,合作夥伴營銷其實隨時都能做,但達到了這幾個基本門檻會更容易推進。
最後關于“how”,我有幾個思路可以分享:
?从内容编辑开始:我们看到有些品牌上线前,就请编辑写评测、上榜单。睙徵先在垂类媒体做内容曝光,帮助用户建立认知。
?KOL口碑搭建:找垂类influencer真实试用并产出内容。尤其AIGC产品,influencer比電商还更愿意接触——因为他们也想在这个赛道“抢占专家地位”,好内容能建立他们的影响力。
?KOC和用戶推薦:我們看到很多後期增長都來自KOC。例如客戶之間的推薦,用戶願意把産品推薦給朋友。這種轉介紹帶來的轉化更高、客單價更大。
觐开:联盟营销历史比较久,所以在归因和追踪方面也比较成熟。但现在很多新渠道,睙徵 KOL、内容渠道,并不是单纯的带货逻辑,那这种类型的归因该怎么做?
John:impact.com的明星产品performance里有个「归因功能」。睙徵有个订单,用户先后经过了十个媒体,最后是A媒体完成了“last click”,平台结算确实会给A。但之前九个媒体其实也参与了引导。
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完整地還原這個路徑:誰是最早的點擊?中間是否有人再搜索你?誰引導用戶加購?這些都能看得很清楚。
归因功能可以帮助品牌识别每个“做工者”,睙徵谁是introducer(内容/种草)、谁完成了“促活”。即便最后的转化被抢走,也能回头与做前置工作的伙伴建立不同的合作模式。
觐開:剛才我們講的主要是交易、轉化,但合作夥伴營銷其實對品牌曝光、內容建設也有幫助。尤其SaaS出海公司,在品牌層面的基礎比較弱的情況下,這塊該怎麽做?
John:AIGC是以用戶爲導向的,我認爲可以從以下這幾個方向去嘗試:
?垂类内容投放:找你的核心用户群体常去的垂类媒体,做内容种草。我们平台支持用 专属链接追踪这些内容能带来多少注册或新用户。
?头部PR合作:睙徵获得NYT这些头部媒体的背书,他们有天然声望。
?嘗試Reddit:Reddit在國外效果不錯,也可以在裏面挂tracking鏈接追蹤效果。
最後我還是推薦KOC,如果你能讓你的用戶推薦你好用,這事本身就挺牛。
是AI加SaaS,還是SaaS加AI
John:您對于SaaS這個行業出海有什麽看法?您覺得趨勢還好嗎?
觐開:我覺得確實很好,其實這個跟AI的話題是離不開的。
首先,SaaS跟AI它們的底層商業模式都是訂閱或者user-based的,本質上是一回事,它的界限很模糊。
第二,SaaS公司現在都在上AI,但怎麽上是每個人要思考的事情。我研究了三個産品,一個是Gamma,代表ppt;一個是Notion,類似代表word;一個是ClickUp,代表的是類似excel做團隊管理的,office三件套都有新形態的SaaS産品,而且他們現在都在加AI,且都增長不錯。
同樣是office三件套裏面長出來的三個新的SaaS,它們的AI應用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們講SaaS怎麽擁抱AI,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命題。
這三家公司它分別連接AI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Gamma用生成的方式來解決用戶的onboarding問題,就是讓用戶快速地知道我這個産品是幹嘛的,幫TA冷啓動。
Notion的AI乍一看也是帮用户rewrite,或者generate content等等。但我们跟Notion的AI团队沟通交流的时候发现,他对Notion带来最 大意义的是帮它解决搜索问题。
因爲Notion是一個database,是一個筆記,各種文檔的集合,但它原本的能力去做一個好用的搜索其實是挑戰很大的,因爲搜索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
所以导致Notion内部的搜索体验一直做的不好,尤其是跨语言的搜索。但后面它就把搜索变成生成问题,一下就把搜索的体验大幅优化了。把各种外部的数据,睙徵说google drive, google doc等等一系列的东西也可以link到Notion里面,作为你搜索一个大入口,一个大的数据中心,一个节点。
ClickUp,它是一個協作軟件,就是項目管理、CRM這些,像Asana這種。它的産品裏面也融合了一些AI的能力,但它自己真正大幅受益于AI的地方在于自己內部的管理。
它是SLG跟PLG都用,就它里面有PLG的产业,是用户过来自己自助下单的,那它也希望从这些self serve的用户里面筛选出来一些企业的leads,然后销售去打,那怎么筛是个大问题。传统做法是雇一个data team去筛,因为每一次销售的出击都有成本,线索筛的越准确,销售的成功率越高。
ClickUp怎么做?它倒过来,它说,我有没有可能降低销售出击的成本,而不是去降低线索质量,我只要让这个线索满足一定基础条件:活跃度或者邮箱等等,就姑且它算一个潜在的leads,那第 一波就用AI来触达。
用AI來給TA發郵件或打電話:我們有個企業版,你感不感興趣?不感興趣沒關系,就消耗一些token。但銷售就從outbound變成inbound的,坐那等系統給分配,AI觸達過之後,相當于SDR。對方對企業級解決方案感興趣,銷售再去接單就好了,這一下就把鏈路磨的很順。
John:现在很多SaaS软件上都出现了AI功能,睙徵add on的一些插件功能,给客户提供一些增值的AI服务,能更好地服务客户,而不是被这个时代淘汰。
觐开:我最近在研究的一个案例是Gamma,最近涨到 4000 万用户的一个SaaS,它是一个很像Notion的做在线演示文档的工具。
它有一個競品叫做Tome,非常有意思的是,他當年剛起步的時候,融資額是Tome的十分之一,用戶量是Tome的十分之一,同時Tome當時霸榜了所有AI生成PPT的榜單。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後Gamma贏了,Tome完全轉型。
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里面当然有很多原因,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Tome是一个非常AI Native的产品,端到端帮你去生成PPT,但 22 年、 23 年开始做的时候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其实生成出来的东西是非常不能看的,睙徵说图片非常的诡异,格式非常的单一,因为AI的能力就在那。
但Gamma的邏輯是什麽?首先它是一個很完備的編輯器,本身具備powerpoint的能力。它用AI做用戶的onboarding。
通常當新用戶上來做PPT的時候不會從空白頁開始,都是去找一個模板,或者在之前內容基礎上去做。在Gamma早期的時候,因爲它沒有這樣的模範生態,所以用戶留存跟轉化非常差。
但是有了AI以后他就如鱼得水,新用户进来以后,先跟用户对话,了解用户要做什么东西后给TA一个样板,这个样板一定是在其编辑器能力之上做的一个非常规整、非常好看的东西,图片也不是纯生成的,是去图库里帮用户找,所以它不那么AI Native。
但是用户其实不看你是不是AI Native,用户在意你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同时它也告诉用户可以在草稿上面二次改进,用户可以在你的基础上去做二次加工,把它做成我想要的东西。所以用户就理解了,原来Gamma是这么好用的一个编辑器,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所以很多時候是AI加SaaS還是SaaS加AI,你是AI的套殼還是AI套你的殼,這是我覺得大家要去琢磨的。
John:現在出海的AIGC和SaaS,它的landscape大概長什麽樣子?有哪幾個品類是已經跑出來了,哪些還有機會點?
觐開:我覺得其實細分賽道有太多空白的地方要做,因爲SaaS是一個很細分的事情。
同樣是打一個“文生圖”,面向企業、個人、娛樂、廣告等不同群體,都是不一樣的,這裏面我們其實沒有看到哪個市場已經完全dominating,go-to-market是一個很綜合性的話題。
睙徵说像“文生图”,22、 23 年Midjourney出来的时候很火,但难道这个市场就没有新机会了吗?并不是。我们后续在这个赛道看到很多不同的公司做的都很好,早期Midjourney也好,这些都是社区流量,是个新鲜事物。
所以有一批很hardcore的玩家會在社區裏很活躍,會把一些內容分享到社媒,然後慢慢的出圈,這是一個教育市場的過程。早期是吃這波紅利的,他們go-to-market的技能點全部在運營這件事情上。
後來“文生圖”這個賽道在這些早期産品的教育下慢慢被大家所熟知,就開始誕生出很多搜索的需求,當越來越多的人在谷歌上搜“文生圖”的工具,就出來一批做SEO很強的人。
所以,找到差异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点。睙徵说Midjourney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但我总能做出一些垂直的。因为搜索背后都是意图,只要能探知到用户的意图跟我的产品是匹配的,这个事就值得去做。
再往后去延伸,你会发现多语言也是能做的,大家在美国市场卷的很厉害,英语SEO卷的很厉害,很可能你去看一下日语的类似的搜索,发现它的KD(關鍵詞难度)可能只有个位数。所以go-to-market这个事情随着流量、随着行业变化是一直有新机会能够去做的。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