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探索上,中國航天系統最近取得了多個突破,天問一號成功登陸火星,空間站也開始有航天員常駐了。至于未來的探索目標,航天科技高管公布了中國載人火星探測三步走”設想,裏面甚至提到了核聚變推進技術,非常夢幻。
據中國航天報報道,2021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在俄羅斯召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院長、IAF副主席王小軍應邀作了題爲《載人火星探測航天運輸系統》的大會報告。
會上,王小軍介紹了中國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和祝融號”探測器的任務概況、總體方案、相關數據和視頻,以及中國未來深空探測計劃。
王小軍簡要回顧了全球火星探測的發展情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未來載人火星探測發展路線及任務架構,明確了載人火星探測任務航天運輸系統的組成、特點、總體方案與設計參數。
在这个报告中,王小军提出了载人火星探测三步走” 设想:
第一步機器人火星探測(技術准備階段)
主要任務:火星采樣返回、火星基地選址考察、原位資源利用系統建設等。
第二步初級探測(初步應用階段)
主要任務:載人環火、軌道探測、載人火星著陸探測、火星基地建設等。
第三步航班化探測(經濟圈形成階段)
主要任務:包括大規模地火運輸艦隊,大規模開發與應用等。
在載人火星探測任務架構上,影響任務構架設計的因素有地火轉移軌道類型、出發時間、出發點、推進技術、是否采用氣動捕獲等。
地火轉移軌道類型:基本軌道分爲長停留合式軌道和短停留沖式軌道。地球和火星之間也存在著循環軌道,可以定期重返地球和火星,適用于長期多次的載人火星探測任務。
出發時間:2033年、2035年、2037年、2041年、2043年等。
出發點:選擇高橢圓軌道(HEO)的出發較爲合適。
推进技术:核熱推进是目前载人火星探测方案设计的重要选择。核聚变推进理论上具有更高比冲性能,需要理论和技术的突破,适合作为载人火星探测更远期的研究目标。
此外,我國還研究將天梯這一新型運輸系統作爲空間出發點,能降低火星探測運輸的規模。
航天運輸系統的組成
在初期載人探測的總體構架方案中,運輸系統包括運載火箭、擺渡級地火轉移運載火箭、火星著陸與上升飛行器等多個運載器。針對該任務構架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類型的運載器完成運輸任務。
每個階段技術特點
機器人火星探測階段:
采用大型或重型運載火箭,直接將探測器發射至地火轉移軌道,探測器采用化學推進,選擇脈沖式合式軌道,並利用反推制動達到火星進行探測。
初期載人探測階段:
针对轨道转移设计了一种新型任务构架,该构架采用核电核熱推进组合、人货分运,在近地球轨道(LEO)组装,从HEO出发,配合使用火星气动捕获。
航班化載人火星探測階段:
采用核動力一體化運輸模式,從地球空間驿站、日地L2等基地出發,選擇地火循環軌道,地火循環軌道上已布置轉移飛行器,轉移飛行器的推進劑由地面或空間加注站補給。
任務描述
進入地球軌道+地球軌道組裝+地火轉移+火星登陸與上升+火星軌道對接+返回地球
飛行時間:往返數百天
飛行距離:數百萬公裏到數億公裏
軌道交會對接:數次甚至10余次
設計參數
地球上升段:7枚重型運載火箭和1枚載人運載火箭,采用化學推進劑。
地球空间摆渡地火转移阶段:基于高比冲核电推进技术的摆渡级,以及基于高比冲大推力核熱推进技术的地火转移运载器。
火星空間:基于化學推進的火星著陸與上升器。
地火转移运载器:采用核熱核电双模式,以三台10吨级推力的核熱发动机作为主要动力,利用核电系统为各分系统提供电源。
載人型轉移運載器:總質量爲246噸,加注108噸液氫,可以運送包括深空居住艙、載人飛船等共65噸的有效載荷。
載貨型轉移運載器:總質量爲328噸,加注76噸液氫,有效載荷質量爲206噸。
(舉報)